《红色传承·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作者朱和平曾在爷爷朱德身边生活了24年,目睹了一代伟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20余年间的真实生活,深切感受到朱德元帅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的宽阔胸襟和高尚情怀。作为朱德元帅的亲人,朱和平也切身体会到爷爷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红色传承·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共30万字,配有100余幅珍贵照片。作者以亲身经历和翔实丰富的史料,不但展示了朱德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而且再现了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战友情、夫妻情、同志情及亲情。《红色传承·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真实生动,语言质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
朱和平,男,1952年10月出生,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之孙,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现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荣立三等功,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预警机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准。
序
一 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
爷爷给我取名:和平
中南海里的一个大家庭
国外带回的“小马车”
“学习好了才有出息”
听爷爷解读黄洋界的炮声
淘气淘上了毛主席房顶
“耕读传家久”
爷爷穿上元帅服
爷爷走遍神州大地
跟爷爷上庐山
林彪放肆诽谤爷爷
“依然得地自含芳”
和群众共度困难时期
爷爷带我们接触社会
电波飞进中南海
二 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
琳琅山,爷爷诞生的地方
“举世共钦贤母范”
志士孤身走西东
父亲的生母萧菊芳
父亲的养母陈玉珍
战火中的情缘
总司令的儿子更要上前线
母亲第一次见公婆
爷爷长征走了两年
跃马在太行山上
南泥湾和爷爷的名字连在一起
全党庆爷爷六十大寿
三 和爷爷奶奶同历劫难
“文革”乍起,爷爷挨批
“这些娃娃懂什么?”
造反派冲进了我们家
“凄风苦雨,众叛亲离”
父母亲也遭绑架
奶奶在大卡车上挨批斗
“要能忍耐才对”
中南海不让我进了
学蒸馒头慰亲人
受爷爷连累当不了兵
爷爷被“放逐”广东从化
我家搬出中南海
四 带着爷爷奶奶的期望
“爷爷,我要当兵”
我们在北戴河的家
“我军的传统不能丢”
“将来的战争是科学家的战争”
“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
“要立志成为技术型、专家型军人”
五 感受爷爷奶奶的悲喜与忧虑
陈毅来到北戴河
林彪逃离北戴河
爷爷发问:为什么会出现林彪事件?
家里的客人又多了
再会《续西行漫记》作者
毛主席说:你是红司令啊!
阴霾还没有散去
爷爷在丧子悲痛中
“要靠你们自己去生活”
六 陪伴爷爷的最后日子
写下“革命到底”以铭志
支持邓小平抓整顿
爷爷和毛泽东的最后唱和
爷爷和周恩来的最后告别
警惕党内还有野心家
读了《共产党宣言》新译本
爷爷临终的嘱咐
为敬爱的爷爷送行
完成爷爷的遗愿
七 延续的血脉和亲情
奶奶对爷爷的深切怀念
奶奶要我来管家
奶奶对又一辈人的关爱
挥泪在爷爷的铜像前
懿德长存天地间
蜡像馆里重相逢
查看全部↓
《红色传承·永久的记忆:和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一起生活的日子》:
“学习好了才有出息”我七岁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老家来的那些哥哥姐姐都在寄宿的十一学校或八一学校读书,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我和哥哥是在位于西单民族宫对面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上学。和我们一起上学的有刘少奇家的平平、源源、亭亭,还有陈赓大将家的小庶和崖子。
从中南海到实验二小的路程较远,上学之初,我家和刘少奇、陈赓家合包了一个儿童车,专门接送我们几个孩子上学。
所谓的儿童车,其实就是在三轮车上加个顶篷,里面分左右两排座,类似现在的人力旅游车。
当时骑车的老师傅姓王,专门负责接送我们。
开始时,几家的孩子都小,有的是上幼儿园的,有的是一二年级小学生,个儿都不大,六七个孩子一挤就坐下了,加一起也没多沉。可是过了几年,孩子们都长大了,仍然坐那辆车,王师傅蹬车时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冬天,西北风很大,王师傅接我们回家,怎么蹬车也蹬不动,没办法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就下来推,推一段走一段,回到家里的时候天都黑了。
看到我们一个个灰尘暴土的,爷爷就问:“你们今天怎么回来晚了?身上哪里弄了这么多土呀?”我说:“今天风太大了,王伯伯骑不动,我们没办法,都下去帮他推,走了一路。”奶奶听完,对我们说:“这事你们做得对,就应当同情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接着爷爷又问:“学校里坐儿童车的学生多吗?”我说:“挺少的,就两三辆。”爷爷又问:“其他人家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我说:“买张月票坐公共汽车呗!”听到这里,爷爷的眉头微皱了一下后,说:“我们这不是搞特殊化吗?人家老百姓的孩子都能坐公共汽车上学,咱们怎么就不能呢?”说完,爷爷就让奶奶去找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