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岩、秦明周编著的《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主要针对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庄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以村镇和土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小尺度土地利用评价技术研究的不足,提出针对中原地区村镇自然地块的耕地质量评价和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土地利用评价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研发了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信息系统,通过在示范点的技术应用,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基本农田的划定、调整以及村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对其利用与保护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农业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土地利用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从中央政府提出的十八亿亩①耕地红线政策,到2015年把粮食安全首当其冲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均从宏观层面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土地利用安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中之重。
土地是一切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合理规划土地成为村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业必须富;中国要美,农业必须美。”而村镇作为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其农业发展对地区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村镇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数的80%,其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村镇当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现有土地开发大多以乡村为单位,形成独特的“出租土地、出租厂房、收取租金”的农村工业房地产模式及农村以宅基地为基础的乡村私宅开发模式。导致土地开发不经济、零乱及水平层次较低,使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破坏了村镇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从而使村镇在规模扩大时只能在外延空间寻找新的土地资源。在寻找新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多以大量占用耕地为主要发展途径。这样一来则出现了镇区中的不少“城中村”,造成村镇未发展已无用地,同时又形成较多旧城(村)改造工程工作的难点地区。镇区外围地区的自然村建设用地松散分布,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村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村镇的基础支柱产业,土地又作为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其科学有效利用对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域,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在现实情况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各项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也加大了对农业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在此情况下,研究中原地区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对破解保护基本农田与保障发展难题有重大意义。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村庄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需求,以村镇和土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小尺度土地利用评价技术研究的不足,提出针对中原地区村镇自然地块的耕地质量评价和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构建了土地利用评价数据库的标准和规范,研发了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信息系统,通过在示范点的技术应用,表明该集成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以为基本农田的划定、调整以及村镇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查看全部↓
目录
前言
1引言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2
1.2研究内容4
1.2.1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4
1.2.2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化建设与管理4
1.2.3集成研究中原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系统5
1.2.4集成开发中原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6
1.3国内外研究进展6
1.3.1国外研究进展6
1.3.2国内研究进展9
1.4总体设计与技术路线13
2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16
2.1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的类型16
2.2土地利用能值评价16
2.2.1研究目标16
2.2.2研究综述16
2.2.3能值评价的基本概念与意义22
2.2.4常用指标23
2.2.5能值评价的方法和步骤25
2.3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27
2.3.1研究目标27
2.3.2研究综述27
2.3.3生态风险的特点和目标32
2.3.4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与过程33
2.4土地利用综合经济评价39
2.4.1研究目标39
2.4.2研究综述39
2.4.3评价指标与模型44
2.4.4评价的内容、方法47
2.4.5评价结果分析49
2.5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49
2.5.1研究目标49
2.5.2研究综述49
2.5.3生态足迹法评价的科学理论51
2.5.4生态足迹法评价的指标体系52
2.5.5评价结果分析54
3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与规范研究55
3.1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要求55
3.1.1数据库基本定义55
3.1.2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55
3.1.3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要求56
3.1.4村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57
3.2土地利用评价因子数据库文档60
3.2.1范围60
3.2.2术语和定义61
3.2.3数据库内容61
3.2.4数据库结构定义61
3.2.5附录74
3.3土地利用元数据分类标准78
4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83
4.1研究背景与技术方法83
4.1.1研究背景83
4.1.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87
4.2土地利用评价的类型及评价模型的构建89
4.2.1土地利用评价因子体系框架89
4.2.2土地利用评价的因子选择和模型建立方法91
4.3土地利用评价系统的构建技术95
4.3.1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式开发95
4.3.2通用可视化开发环境——VB6.0 96
4.3.3MapGIS组件库MapGIS6.5SDK 98
4.4土地利用评价系统设计101
4.4.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101
4.4.2系统设计原则102
4.4.3系统构成102
4.4.4数据库设计102
4.4.5系统工作流程设计103
4.4.6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104
4.4.7系统界面设计105
4.5土地利用评价系统的实现106
4.5.1系统软件平台的选择106
4.5.2评价系统的软硬件配置106
4.5.3系统模块的编码实现107
4.6测试案例111
4.6.1试验区概况112
4.6.2数据准备112
4.6.3评价过程112
4.6.4试验结果115
5示范区村镇土地利用评价研究116
5.1新野县土地利用能值评价116
5.1.1选择新野县的理由116
5.1.2新野县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分析116
5.1.3绘制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图116
5.1.4系统各投入产出要素的能值计算118
5.1.5乡镇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动态分析119
5.1.6能值产出结构动态分析123
5.1.7能值评价结果及其应用分析126
5.2内黄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133
5.2.1选择内黄县的理由133
5.2.2评价步骤134
5.2.3应用结果分析147
5.3孟州市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150
5.3.1选择孟州市的理由150
5.3.2评价步骤151
5.3.3土地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159
5.3.4评价结果应用分析162
5.3.5评价结果分析162
5.4永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167
5.4.1选择永城市的理由167
5.4.2生态足迹计算的关键指标168
5.4.3生态足迹计算方法选择168
5.4.4评价结果及分析172
6村镇耕地可持续利用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效果评价178
6.1河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178
6.1.1空间分布特征178
6.1.2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180
6.1.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183
6.2河南省村镇耕地利用存在的矛盾187
6.2.1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压力之间的矛盾187
6.2.2生态环境破坏与粮食安全生产矛盾187
6.2.3耕地利用低效益与非耕地利用高效益的矛盾187
6.2.4巨量土地整理投资与耕地低收益之间的矛盾188
6.2.5多部门投资与农村建设需求存在差距的矛盾188
6.2.6耕地利用物能投入与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188
6.3试点区影响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188
6.3.1农民仅对基本农田保护有所了解,对可持续利用知之不多188
6.3.2农村企业散布、排放达标少;点源污染、超采地下水突出189
6.3.3土地整理巨额投资,实施过程的低效用189
6.3.4新技术推广有限,指导服务渠道有待改善189
6.3.5集成技术供给不足,缺少高新技术的整合190
6.4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集成技术体系190
6.4.1基本的动态监测技术190
6.4.2基本农田可持续利用技术191
6.4.3基本农田利用管护集成技术191
6.4.4基本农田科学利用技术191
6.5技术集成体系在村镇示范效果分析192
6.5.1样点区67.5%的耕地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耕保成效显著192
6.5.2近几年的土地综合整治改善了土壤质量194
6.5.3土地评价结果分析说明,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整理项目布局基本合理197
6.5.4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稳定,但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应当重视198
7村镇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199
7.1问题199
7.1.1村镇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土地利用浪费程度加剧199
7.1.2农业耕地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资源利用程度低下199
7.1.3农用地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流失,土地撂荒严重200
7.1.4土地利用投入结构比失调,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200
7.1.5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规划后土地实施效率低201
7.1.6农业劳动者素质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含量亟需提高201
7.2对策202
7.2.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02
7.2.2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科学合理实施耕地资源配比202
7.2.3提高农业经济补偿,形成农业优势吸引极202
7.2.4加强土地利用投入研究,积极探索多样性发展方式203
7.2.5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格局,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203
7.2.6农业劳动者继续再教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204
8结论、主要创新与展望205
8.1结论205
8.1.1村镇土地利用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205
8.1.2村镇土地集成技术在小尺度地区应用取得的良好效果205
8.1.3村镇土地利用模式对全国土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205
8.2主要创新205
8.2.1小尺度耕地利用研究205
8.2.2引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206
8.2.3耕地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向206
8.3展望206
8.3.1合理制订耕地利用规划206
8.3.2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206
8.3.3严格耕地保护,确保粮食生产能力206
参考文献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