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同我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积极承担北极国际责任是新兴大国之必然。如何应对“北极问题”,使之符合国家利益是本书核心。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北极问题”系统化与概念化,最大看点是创造性地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即实现战略扩容。本书融合“和谐”理念与“国际治理”思想,梳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脉络,逻辑推定国家“北极利益”,推崇“和治”路径与“太极”思维,倡导把握“域外因素”催生之机遇,提升对俄关系至“命运共同体”层次,深化北极双边治理以实现国际共赢。
王新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届博士,外交学专业,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关注北极问题及中国外交应对方略,核心期刊曾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现作为青岛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专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及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际问题研究工作,同时密切关注与北极问题相关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治理状况。
一、提出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世纪”共同来临的时代,但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南北两极变暖)与油气矿产资源日渐贫乏的现实。过去30多年,中国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未来十几年,中国不仅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和全球主要债权人,还可能通过经济成功转型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观之,国家利益之国际路径必将随着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包括北极)事务而凸显和清晰起来。
北极距中国虽远,但改变不了中国“近北极”的特征,亦抹杀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正当性。尤其是由北极气候变化诱发的一系列“北极问题”已经对中国的气候、经济乃至大国地位等多个战略领域产生现实与潜在重要影响。换言之,北极问题已实实在在与中国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尽管如此,中国的北极地位却被“刻意”边缘化。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如果被边缘化现实得以固化,从长期看将成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严重障碍。
本书以北极问题国际治理为研究视角,将“中国北极治理如何应对北极问题才符合国家利益?”作为中心问题提出。全书分为三篇——基础篇、实践篇和发展篇。基础篇以基本概念(北极问题和北极治理机制)为研究原点;实践篇阐述中国北极参与状况,探究中国北极治理模式;发展篇结合域外因素影响对中国北极治理提出“推进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将东北航道开发利用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议。
二、选题意义
当前,研究北极问题及中国北极国际治理应对方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国定位北极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具有国际性特征;在全球变暖趋势无明显逆转的背景下,由北极暖化催生的北极问题呈现跨区域特征。上述两者共同决定了中国与北极的利益关系日益密切。“北极利益”不仅应作为一种科学概念流行于学术圈,也应作为常识被本国国民了解与认同,尤应作为一种国家观念和现实利益进入国家决策。本选题价值之一就在于促进中国专家学者对北极利益深入研究,向普通大众传播相关常识与重要理念,深化国家决策层对北极利益战略认知。
第二,有利于中国定位北极治理目标。研究应对北极问题必将面临如何定位治理目标的问题。解决北极问题还是实现北极利益是两种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取向。若以前者为目标,中国现行北极治理模式将需要有针对性的功能调整;若以后者为目标,中国现行北极治理模式需要对北极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对北极问题进行功能全覆盖。本选题价值之二在于促进中国专家学者对北极治理目标的问题导向和利益导向的比较与定位。
第三,有利于中国对北极治理路径的选择。本选题价值之三是通过提炼“和治”思想,并以此作为中国北极治理的路径选择。在现实中,影响中国北极治理路径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家利益、思想与政策、国际关系现实等。本书和治思想恰恰是基于中国外交“和”的思想和“国际治理”理念对北极治理路径的合理推断。作为一种整合不同思想而成的新路径固然缺乏需要时间和实践证明的现实价值,但其理论价值已从逻辑上揭示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四大特征——必然性、和平性、合作性与共赢性,进而也可成为驳斥“中国威胁论”的重要依据。
第四,有利于中国对北极身份的认知、利用与构建。目前,中国的北极身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至少涉及三种身份界定:非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方。以上三种身份对中国各有利弊,如何认知其不同内在价值并善加利用从而服务于中国北极利益是个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其中,非北极国家和近北极国家身份是以北极地理特征为划分标准,缺点在于淡化北极问题的国际和跨区域特征,进而剥夺中国的平等身份及否定国家利益国际化(向北极拓展)的必然性,结果是束缚中国北极利益的合理诉求。2013年5月,中国获得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地位表明,中国已被动接受“非北极国家”身份。相比之下,北极利益攸关方应有更大回旋余地,相对更符合中国发展利益。当然,影响北极身份有很多因素,正文会深入分析。本书引起身份争论的目的在于既深化身份认知与差别利用,又积极构建更适合中国利益诉求的新身份。
第五,有利于促进中国财政支持,并为北极政策建言。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对北极问题研究面临诸多难题: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战略规划与布局不明朗;缺乏基本规模的专业性研究人员和团队;北极事务参与度不高;综合研究尚处在成长初期等等。目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基本完成自然环境科学考察阶段,并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还参加了为数不多的与北极问题有关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比如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等。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北极问题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与国际政治、外交、国际法、经济贸易、生态保护、原住民权益保护等相联系的兼具“高政治”与“低政治”的问题领域。在北极国家“垄断与排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北极事务上缺乏积极主动可能导致中国“双边缘化”后果——被动边缘化与主动边缘化。此外,北极八国已推出其北极战略,欧盟、日、韩、印(度)等国(或国家联合体)都在加紧筹划参与北极治理。它们的作为已经在提醒中国要更加重视北极利益。鉴于此,本选题价值之五是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推动上述目标实现。
此外,本选题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书融和中国外交“和”的思想与西方国际治理思想,提出“以和治路径共创和谐北极”的中国式北极国际治理思路,丰富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和平内涵。
三、研究现状
中国真正参与北极事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北极问题相关研究更晚。与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外研究相比,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存在明显差距,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研究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对北极问题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缺乏深刻战略认知,既没有建设性的北极战略,也没有成套系统的北极政策;各级政府对北极研究经费支持经常出现短缺,造成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团队建设不仅严重滞后于北极国家,还逊色于日、韩等非北极国家;“轻文重理”现象突出,即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忽视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国际问题相比,国内社科类北极问题研究人员现状称得上匮乏,整体处在兼职研究而非专门和系统研究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国内关于北极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寥寥,专著与学术论文数量总体有限且比例失调,而且大部分都是近几年的成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现有研究成果已经有所开创,并为进一步拓宽社科领域北极问题的研究思路部分起到推波助澜之功。
1专著研究状况
在社科领域,已经出版的与北极问题有关的专著仅有三部,分别是:2010年时事出版社出版,江南社会学院陆俊元的《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2010年知识出版社出版,刘惠荣和杨凡的《北极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201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完成的《北极问题研究》。这三部著作从地缘政治、生态保护和知识普及三个视角来具体探讨北极某些问题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但是三者未对作为概念的“北极问题”给予严谨定义。
其中,《北极问题研究》是由中国研究学者共同推出的一部普及性专著,介绍了北极地区概况、社会变化、资源开发利用、北极交通等基本情况,对北极地区的政治、外交、法律制度,北极国家的北极主张等进行了综合论述,分析了中国北极考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是中国目前北极问题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于了解北极问题的背景、现实和发展趋势很有帮助。《北极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则是以“国际法不成体系”为视角,以解决北极生态保护的法律冲突为楔入点,以北极生态保护的全球性框架公约、区域性法律及国内立法三个层次为构建北极生态系统保护的法律机制。《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从多角度探讨北极的国际战略地位、价值、竞争等地缘政治特征,并结合北极国家的北极战略进一步探讨北极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及中国北极政策建议。在书中,作者尤其提出了以“近北极国家”取代“非北极国家”作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身份标签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