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学名家的研究著述为立足点,通过引证举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名家的国学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诠释名人智者对人生、道德、文化、治学等问题的独到见解,读者在品读大师经典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和指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等。
NO.1 国学中的养心智慧:养心莫善于寡欲
南怀瑾:自然之子,养自然之心 // 001
南怀瑾:保持本色,以真示人 // 002
南怀瑾:嫉妒别人是伤害自己 // 003
南怀瑾:心不正则心不净 // 004
南怀瑾:天真野趣,最是宝贵 // 005
南怀瑾:不贪,乃修心之宝 // 006
林语堂:随时随地与尽情尽心 // 007
林语堂:坚守志趣,做自己的舵手 // 008
林语堂:此刻即是天堂 // 009
林语堂:烦恼尽在取舍之间 // 010
林语堂:知足常乐,自在逍遥 // 011
林语堂:岁月在雕琢心灵 // 012
林语堂:为生活造就一种新鲜感 // 013
季羡林:随缘而喜 // 014
季羡林:此心安处是吾乡 // 015
季羡林: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 016
季羡林:坦然面对人生聚散 // 017
季羡林:惜缘,即敬畏生命 // 018
季羡林:人生若只如初见 // 019
季羡林: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020
季羡林:养生不如养心 // 021
朱光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022
朱光潜:从心所欲,不逾矩 // 023
朱光潜:常怀恻隐之心 // 024
朱光潜:常怀羞恶之心 // 025
梁启超:境由心造 // 026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 027
梁启超:人生是苦乐的循环 // 028
梁启超:常怀自觉之心 // 029
梁启超:自觉是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 // 029
梁启超:让你的良心独立 // 030
梁启超:辱莫大于心奴 // 031
叶曼:快乐处处有,痛苦自己找 // 032
叶曼:爱物惜人,即安心 // 033
NO.2 国学中的幸福密码:行平常之事,得异常之福
NO.3 国学中的处世哲学:方圆为人,活脱处世
NO.4 国学中的说话艺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NO.5 国学中的为政之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NO.6 国学中的经商秘诀:天时生财,地利盈仓
NO.7 国学中的管理策略: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
NO.8 国学中的领导艺术:功加于民,德称其位
NO.9 国学中的教育理念: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NO.10 国学中的信仰价值: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NO.11 国学中的家庭经营: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
NO.12 国学中的养生方法: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NO.1国学中的养心智慧:养心莫善于寡欲
南怀瑾:自然之子,养自然之心
南怀瑾先生为人随性自然,不矫揉造作,以一颗自然之心,立于世间。他的一颗心清净平和,无论对待什么事情,他都能以自然之心对待,从不勉强为之。那么,如何才能修得清净之心呢?南怀瑾老先生认为,不分辨,不执着,心清净,心为空,乃修清净心之本。
南怀瑾先生对佛家研究颇深,因此也深得佛学之精华。佛家修身的本质就在于修心,所以他认为于一个人而言,清净之心特别重要,因为一个人生活的越是简单,那么他的身体则会愈发的健康,一个人如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骄不躁,不贪不嗔,从心而走,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累,而且能够保证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保持心的自然平等,那么他便更容易得到自然之心。
心清净则无所欲求,心清净则生活就越简单,纯朴归真。生活中也见过不少人,一边为了争取功名利禄,整日里奔波劳累。但同时为了自己的名声,捐助慈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最初的自然,即使他们是在做慈悲之事。芸芸众生生活在世间,如果想要心清净,则一定孝;若心不清净的话,则连最起码的孝都做不到。还有如果心地清净,一定尊敬师长;如果心不清净的话,那么还谈什么尊敬呢?
南怀瑾先生还认为心清净则不做恶事,心清净的话就不会受到痛苦的报应。他认为,如果众生心都清净,没有恨、怨、急、嗔,行于布施,慈悲闵怀,那么自然之心就很容易。换言之即是说,一颗简单自然的心,没有违犯自然规律,能持戒;不曾有粗暴言行,能够忍辱负重;一颗清净自然的心,不会有懈怠、懒惰的情况,随心而走,自自然然,简简单单。保持心里的清净,不根据境况的不同随风而倒,就是禅定,就是自然之子。心清净,就有看透人生百态的智慧,就能到达般若之莲。故而,南怀瑾先生认为心清净是自然之本,自然简单,养一颗平和自然的心。
正如佛家所云,世间一切皆为泡影,无论是好是坏,是美是丑,转瞬便不见。那么,做人又何必执迷不悟,让自己过得那么累呢?南怀瑾很是欣赏陶诗中的这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认为,陶渊明的豁达明了归根结底来自于他那颗简单的心。正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山林的日子是如此的舒适自在,这悠哉惬意的生活,谁人又不会心生向往呢?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啊,生来时不知从哪里来,离开时又不知道往哪里去。来不是自愿,离开,更不是本意。”人生一世,来去匆匆,不过几十年光景,稍纵即逝。生也短暂,又何不放下满心的包袱,保持纯洁本性,做简单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