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尝试从品牌传播的角度,系统研究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和社会的互动发展,在资料运用上,以档案文献等一手材料为主,用当时人说当时的事,尽量还原历史本原。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爬梳近代民族品牌产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分析各阶段民族品牌发展的特征,为其后的研究作背景分析;第二,探讨近代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广告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第三,对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的模式进行分析;第四,从品牌自身和社会传播两方面入手,分析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的品牌效果和社会影响;第五,对近代民族品牌和广告传播进行反思。
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真正开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官方经济意识的觉醒与尝试,其口号“师夷制夷”“中学西用”,本质上是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特征的“自强”“求富”民族工业运动。与此同时,在与西方交往的刺激下,民间人士的办厂意识越来越强烈,尤其在甲午战争之后,真正意义的民族经济开始兴起。虽然动荡的时局未能使中国民族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但甲午战后,在清末新政、振兴实业新政、一战的机遇等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民族资本主义设厂的热潮,造就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第一波兴盛。
其后,民国政府的成立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新政府把振兴实业放在了显要地位,设立了工商部、农商部等,颁布了《公司条例》《农商部奖章规则》《公司保息条例》等一系列有利于本国私营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规。在上海,“资本家阶级在当时政治形势的鼓舞下,从事实业活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并掀起了一股创办实业的潮流”。“据对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上海新工厂的统计,辛亥以前的1910和1911年,新设工厂分别为7家和9家,辛亥以后的1912和1913年为10家和9家,1914年增为16家,1915年又增至20家。如果包括创办资本不满1万元的小工厂在内,增长幅度则非常明显。”②这股浪潮一直持续至一战期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欧洲为主战场的一战,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产品倾销和经济掠夺,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时机。一战期间,尤其是大战初期,由于西方列强忙于军需产品的生产以及战时交通的阻断,列强对华贸易比战前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以致市场商品紧缺、物价上升,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出现了一波空前的设厂新热潮。“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直至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内,上海私人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新设工厂有二三十家左右,最多的1921年达43家。至于开办资本不满1万元的小厂为数更多。”
国人的品牌意识一开始就与民族主义爱国意识联系在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促成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发展与品牌意识兴起的重要原因。自甲午战后,抵制洋货运动就持续不断。辛亥革命后,提倡国货的风气更盛,抵制洋货的运动也愈发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1915年和1919年两次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内容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抵制日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使得日本输华的大宗商品被拒之门外,造成“日人所设商店均一律闭门”。而后1925年发生在上海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等等一次次引发了全国性的抵制洋货运动。抵制洋货运动的蓬勃发展,不断的促进着上海民族资本企业的投资热潮。
伴随着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外商和民族企业之间、民族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同类企业、产品之间的质量、性能、信誉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形成。
首先,民族企业内部的竞争日益激烈化。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设厂热潮,民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必然造成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在上海,虽然民国期间民族资本企业新设的工厂种类越来越多,但各个行业的增长情况是不平衡的,数量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火柴业等部门,而且这几大行业也是上海民族资本行业产值比重最大的几大行业。以棉纺织业为例,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城市。至1922年,上海有棉纺锭175万枚,其中华资77万枚、日资72万枚,英资26万枚。针织、巾被、毛纺织、印染、丝绸、线带等厂相继出现,形成上海纺织工业的初步规模。20世纪30年代,出现资本集中趋势,部分华商“实业救国”,建立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知名的有荣宗敬、荣德生申新系统,郭乐、郭顺永安系统,刘靖基安达系统,唐骧廷、唐君远丽新系统,刘鸿生章华系统,蔡声白美亚系统等。而其他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要求高的行业增长则比较缓慢,也主要以外商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经济规律表明,随着企业的不断增多,必然将加剧同行业内部的竞争。
杜艳艳,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系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长期从事广告文化与品牌传播、电子商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多项。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出版》、《当代传播》、《现代广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中国近代广告史研究》,荣获浙江省社科联第五届社科成果三等奖。参编《实用广告学教程》、《中国艾菲奖获奖案例集》等。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民族品牌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清末民初民族品牌的发展
第二节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民族品牌的发展
第四节 抗战时期民族品牌的发展
第二章 近代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与广告观念变革
第一节 近代国人品牌意识的启蒙发展
第二节 近代国人广告观念的变革
第三章 近代民族品牌的广告传播模式分析
第一节 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要素分析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民族品牌的广告传播网络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民族品牌的企业报
第四章 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广告传播与品牌效果
第二节 广告话语与社会影响
第五章 对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近代民族品牌建立发展的思考
第二节 近代民族品牌广告传播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