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在1937-1945》讲述三姐妹有手足亲情,也曾有恩怨,有聚合亦有分离。“全面抗战”爆发,“共御日寇”之信念,三姐妹重新聚首。
沪淞抗战开始后,三姐妹聚首香港。并于南京汪伪政权成立之次日,共乘一机飞抵陪都重庆,携手进入抗战中枢。中共南方局主办之《新华日报》赞其“共同从事抗战建国工作,致力于奠定新中国基础,发扬中国旧有光荣”;蒋介石称“是全国的民众都喜欢的事情”;《大公报》称“无论其任务有无大小,都是团结有力的象征”;普通国民视为“举国盛事”;美国则惊呼“宋氏三姐妹坐在那里,全都在一起”。《宋氏三姐妹:在1937-1945》适合大众阅读。
三姐妹有手足亲情,也曾有恩怨,有聚合亦有分离。
“全面抗战”爆发,“共御日寇”之信念,三姐妹重新聚首。
沪淞抗战开始后,三姐妹聚首香港。并于南京汪伪政权成立之次日,共乘一机飞抵陪都重庆,携手进入抗战中枢。
中共南方局主办之《新华日报》赞其“共同从事抗战建国工作,致力于奠定新中国基础,发扬中国旧有光荣”;
蒋介石称“是全国的民众都喜欢的事情”;
《大公报》称“无论其任务有无大小,都是团结有力的象征”;
普通国民视为“举国盛事”;
美国则惊呼“宋氏三姐妹坐在那里,全都在一起”。
2010年深秋,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纪念年。一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一个是日本投降65周年,一个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八月十五日晚上,为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文兄张以诚老师,小邀几个文友,在北京西站前的一家江淮风味的餐馆,品茗小饮,大家畅谈65年前的北京,更赞叹盛世北京的辉煌;谈到当年卢沟桥头憨态十足的石狮,又扯到日本小泉到靖国神社的屡屡参拜,没完没了,大家不过发一番文人的感喟。继而谈到写作,各人都有计划,唯有郭永文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你写过宋氏三姐妹,我们都看了,畅销好读,何不再叙一部新作,题名就定——《宋氏三姐妹在1937一1945》?专门就抗战中的宋氏三姐妹写一书。有的回应一下,说点子出得好,话题很快就转过去了。可是这句不经意的话,落在我的心井却是沉甸甸的,不时地泛起片片涟漪,再回头看这位个头不高,貌不惊人的小老头郭永文时,却令我高山仰止。他是一位高人、奇人,他的重大策划屡被中央电视台采用,他的国画——鹰击长空,曾被联合国安南先生收藏,并悬挂在联合国的会议大厅。我像淘金者一样的兴奋,自觉淘到了“金子”,因为“历史中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这是我一条不成文的写作法则,不然的话,我是不会轻易动笔。就是这条法则,撩起了我心中的写作欲望和创作激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2011年初终于完成了这部有爱有恨、激情四射的书。读者看后自有评说。不然我会落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恶名,这是我们文人之大忌。
宋氏家族为“四大家族”中发迹最早的家族。亦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美国人还声称这是个“美丽加鲜花”的家族——宋氏三姐妹,都是上帝的造物,天生丽质,非英雄不嫁,像洛阳牡丹,各具韵色。大姐霭龄被“山西首富”孔祥熙相中,二姐庆龄被“国父”中山“摘下”,三妹美龄这朵“胸花”又别在了蒋中正的西服口袋上。如果说她们会攀缘的话,“四大家族”中当数宋家。
再者,宋家并不仅有三姐妹的荣耀,还有令世人倾慕的“宋氏三兄弟”,他们不光有“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学衔,还有耀眼的职务光环,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都是经济、金融界的阔佬。只不过他们的光芒被姐妹们掩盖。有言道:“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这是民国历史最生动的解释。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积淀,才成就了宋氏三姐妹的天生端丽。三位第一夫人,她们中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三种“爱观”,铸造了她们三种迥异的个性,再加上美国求学的背景,又使她们成为了中西合璧式的人物。
诚然人们对宋家王朝的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宋家亲贵虽然已是褪了色的政治人物,王朝也一去不复返了,但世人仍对宋氏三姐妹的沉浮与兴衰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政治让三姐妹分开,又让三姐妹走到一起。
当对日抗战时,激烈的民族矛盾使三姐妹摒弃前嫌,与时代相沉浮的命运,结束“以裂土之势相争,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她们自动转战香港、转战重庆,重新走到一起。她们冒着日机随时都可能轰炸的风险,亲临前线视察,给抗日将士鼓劲;在中国抗战的后方,她们组织“工合”,创建“保卫中国同盟”和“伤员救助社”,为前方战场募集资金,做出了她们应做的贡献;她们的活动立足于国内,同时又走出国门,凭着她们渊博的知识、娴熟得胜过母语的英语和东方女性的魅力,频频游历于重庆、华盛顿、开罗之间,演讲中国抗战的真实,为祖国赢得了国际同情和支持,当然也募集了大批美金。总之。
这场抗战,她们中有钱者出钱,有权者用权,用三姐妹的智慧,谱写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交响曲。应该说,宋氏三姐妹的人生辉煌,抑或人生价值,也是国比天大、团结抗日的辉煌。
写到此,我还应感谢郭永文大师,与其说是我的拙作,倒不如说是他画龙点睛的提示。
陈廷一 2013年3月18日于北京南城寓所
陈廷一,河南鹿邑人,军旅出身,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任中国大地出版社副总编辑及编审、国土资源部高级职称评委,现任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内著名畅销书作家,2005年获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十佳”称号,传记文学界有称“南叶北陈”。
壹 淞沪抗战
“九一八”的枪声为宋家亡母送行
淞沪之战,宋美龄支持兄长调兵参战
宋庆龄和宋霭龄携手支前
宋庆龄一救廖承志二救陈赓将军
蒋介石“杀杨儆宋”
宋庆龄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贡献
贰 兵变西安
宋美龄大闹中常会
二姐宋庆龄及时打来援助电话
端纳急飞西安救生
宋美龄前往西安抗日救夫
西安兵变和平解决
叁 上海沦陷
宋庆龄认真采纳毛泽东的建议
宋氏三姐妹大让小的故事
宋美龄以航空秘书长的头衔发挥抗日的魅力
宋霭龄转动金钱的“魔方”抗战
肆 转战香港
宋庆龄毅然接受毛主席、周副主席的建议,决定
转移香港
宋庆龄当选保卫中国同盟会主席
天未大亮,宋庆龄就赶到“保盟”总部,开始接待一
批批的捐款者
宋庆龄参与整理“保盟”仓库,汗湿了衣服,正欲洗
澡,一位华侨来访,宋庆龄“马上接见”
在连高级难民都有私人轿车的香港,宋庆龄宁可天天
以步代车,坚决不许“保盟”为她购买汽车
伍 姐妹重聚
宋氏三姐妹高调亮相香港,引轰动
宋氏三姐妹联袂访渝
三姐妹视察陆军医院
三姐妹的生动演讲
陆 皖南事变
有记者指责“保盟”偏向共党,宋庆龄用事实说明这
只是为八路军、新四军争取一份平等的待遇
宋庆龄通过多种途径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发动皖南
事变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危机
宋庆龄平息“保盟”内部宋子文辞职的风波
柒 转战重庆
宋庆龄和宋霭龄差一点葬身于日机的轰炸
宋美龄警告戴笠说:不许在阿姐那里胡来
宋美龄策划三姐妹大团圆的遗憾
捌 霭龄抗日
“工合”主任宋霭龄
宋霭龄智斗吴浩宇
宋霭龄和她爱财的孩子们
宋霭龄敛财有术
玖 美龄外交
宋美龄受邀赴美
宋美龄登上白宫讲坛,大力宣扬中国的抗战
宋美龄的白宫答谢晚宴和访问日程进入了高潮
拾 迎接胜利
八月十五月儿圆,宋家最后的晚宴
“九一八”的枪声为宋家亡母送行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对于宋氏家族来说,无论国事还是家事,都是苦难深重的一年。
9月18日,包藏祸心的日本关东军,采用贼喊捉贼的手段,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
以此为借口,日军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日军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天亮即占领沈阳城。
因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短短数月,东北三省的大地上飘起了太阳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再说这一年的7月汛期,华东中原大地的上空又飘来一大片不祥的乌云,驱而不散,祈之不走。接下来狂风暴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湖塘瀑溢,江河溃堤。中国有名的两条大河,先是长江告急,后是黄河决口,全国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可谓百年不遇之灾害。这里有史志记载:——7月20日,苏、皖两省告急,暴雨成灾;几座名城,如南京、镇江、无锡、扬州、芜湖等尽成泽国,房顶住人,街头撑舟;南京长江水位已超过警戒线3。7米,3个区街面水深1。2米;芜湖全城汪洋,最高建筑仅见楼顶……——7月25日,长江上游告急,湘、鄂两省暴雨成灾。灾民无法安置,有的地方已经断炊。
——7月28日,汉口江堤溃水,整个古城和数十万市民生命受到威胁。
——8月2日,暴雨连下,江汉水涨,江堤决口,汉口全镇被水吞没,死者不计其数。
——8月9日,长江水标达50。5英尺。
——8月17日,水标增达53。7英尺,创历史最高纪录。陆地即可航行50吨位的船舶。
——8月18日,河南、山东暴雨成灾,黄河水涨决口,8000万亩农田颗粒无收。
同日,浙江全省暴雨成灾。
一封封告急电报如雪花般飘落到南京政府的办公桌上,忙坏了政府的工作人员。平时“火上房不着急”的官员们绷紧了高度紧张的神经;机要室接收电报的小姐们,也一改往日的微笑,有的在偷偷抹眼泪,或许她们的家乡已变成茫茫泽国,或许那漂浮在水上的尸体是她们的一娘同胞……经过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此次水灾面积共达8省;受灾良田达1。6亿亩;灾民达6000万人。面积之大,灾情之重,尚属民国史上空前。
此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大规模地“剿共”,一败再败,自不暇顾,一个劲地向宋子文要款催粮,电函混杂在水灾告急的电报中一封封发来。天灾人祸,着实令民国政府的后方看守内阁、当局财政部长宋子文牙痛上火。
有人做过统计,宋子文平均每天要收到十几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告急电报,要他答复要他处理。工作人员和他一起陷入了忙乱之中,宋本人半个月吃住在办公室,没能离开一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这众多的电报中,忽有一封来自宋子文家里的加急电报。原来他的老母倪氏,于7月23日在青岛溘然去世。
国难未平,家难又至。对宋子文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应该检讨地说,宋子文对老母有无限的内疚。在六个兄弟姐妹中,他是长子;在母亲临去青岛疗养时,他没有随同;在母亲病重告急时,他没能在身旁服侍;如今国难当头,又将是忠孝难两全。
难道真应了古训了吗?宋子文心中的天平倾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