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工具的出现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微传播时代。新的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和舆论生态。
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从“新闻人的生态危机”“舆情监测与虚拟社会管理”“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新旧媒体的冷与热”“大数据时代的受众”“媒介的法制与伦理”“新闻传播学遐思”几个方面,对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谣言治理、舆情监测、电视娱乐节目、新闻发言人的素养、媒介体制改革等诸多新闻传播热点问题和新闻人、媒介、受众、传播内容、政府、传播学教育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做了多维度的反思,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书稿语言深入浅出,可供新闻传播研究学者、媒介从业人员、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关注新媒介发展的社会人员阅读与参考。
序言
被微传播改变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生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传播的“细雨”,正随着移动通信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无声地潜入我们的生活,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从儿童到老人,从城市到乡村,从官员到百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只要你还有连接社会的热情和需要,就几乎难以逃脱微传播的浸润。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周宪教授在其《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一文中,描述了他几个月前参观腾讯公司深圳总部时感受微传播“令人震惊”的情形。“在那座摩天大楼式的总部二楼,有两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向来访者叙说着腾讯正在如何改变世界。一个显示屏上正显示当时有3.8亿微信用户在线,星星点点不停地在五大洲闪烁;另一个显示屏上显示的是当时有1.2亿QQ用户在线,星罗棋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首次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微博、微信等成为使用人数最多、传播力最强的新媒体形态。
目前,中国微博账号数为12亿左右,去掉各微博重复注册的账号数,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75亿,网民使用率为43.6%。其中,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89亿,使用率为35.8%。微信用户账号突破8亿,月活跃用户接近4.38亿,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超过20种语言版本。在微信平台上,已开通的公众账号超过580万个。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用户账号总数也已突破10亿。无论是从用户总体规模,还是实时在线人数、时长以及每天的信息推送量,微信、微博等微传播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重要的生活乃至生产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微信、微博不仅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交流情感、沟通意见、分享新知的信息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出行参考、购物支付、金融理财、休闲娱乐、工作协调、生产调度、产品营销、举报投诉、参政议政、教学授课等方面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伴侣。有的高校老师,甚至将微博、微信作为学生上课考勤签到的工具。微传播几乎已“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微传播还是当前用户使用黏度极高的生活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31.4%的微博用户会每天使用微博,其中,新浪微博用户每天登录的比例是40.7%,另外有近25%的用户每周会登录微博2次以上。从每次的使用时长来看,34.4%的用户每次登录的使用时长在11~30分钟之间,另有24%的用户每次登录的使用时长在半小时以上。从微信的使用频次来看,31.4%的用户每天都使用微信,此外有24.9%的用户每周使用两次以上。
微博、微信每日推送的信息量也能从一个侧面,验证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与微传播的“亲密关系”。据人民网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引用的来自政府网络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微信日均发送信息高达160亿条,QQ日均发送信息60亿条,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日均发帖2.3亿条。一些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也把微传播作为沟通民意、政务公开、办事服务、网络问政以及公益慈善、品牌和形象塑造等工作的工具。有资料显示,目前仅经新浪、腾讯、人民、新华4家网站认证的政务微博账号就有25万多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总数超过6000个。政务微传播的运用,极大地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为沟通民情民意和做好便民服务工作开通了新的渠道。微传播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在不断改变着媒介的生态。微传播的发展“蚕食”着传统媒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仅传统媒介的用户大量流失,而且经济效益也随着用户和广告的流失在不断衰减。传统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被以微传播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体所侵占。据《2014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移动互联网对传媒产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0.3%。这种“入侵”,必然使得传统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统媒介人的从业生态更加艰难。在笔者撰写本序言时,就传来了搜狐网内容线将紧急大幅裁员的消息。
微传播在不断“入侵”传统媒介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甚至颠覆传统媒介的生产方式。传统媒介依靠自身记者、编辑为主体的传统生产方式、依靠发行和推介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产品营销方式已经被微传播全新的依靠用户自助生产、自助分享的“众筹”式信息生产和交流方式所取代。不仅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时效性和传播效率有了巨大提高。从社会发展来看,微传播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更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信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而在于对传统信息生产模式的信息来源单一化、同质化和普通民众话语权缺失的突破。微传播的出现,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麦克风”,从而使得广大“草根”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虽然很多时候从这种大多数普通人的“麦克风”或“自媒体”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甚至很难称为媒体,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形态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普通人缺少接近媒介、使用媒介的机会。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的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生活、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日益出现“碎片化”“微细化”的倾向。微传播的出现,不仅契合了人们快节奏生活中空闲时间零散、微细的需求,也迎合了人们获取信息便利、快捷和省时、省力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不断增强,微传播的出现同样满足了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愿望及不断提高对于信息多样化和政治透明化的需求。从这些意义来看,微传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防不胜防的“入侵”者,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主动拥抱的“客人”。
本书在出版和内容写作与研究过程中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微信舆论的传播特征、机制及舆论生态多维治理研究”(项目号:15BXW 05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批特别资助项目“微博舆论的生成、扩散特征、机理与模型研究”(项目号:2012T50481)、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微信舆论的传播特征、机制、模型及测量控制理论研究”(项目号:2014N151)、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制度与技术转型期的新闻出版人职业发展研究”(项目号:13122189-Y)等科研项目的研究资助。特此致谢!
陆高峰
2015年1月
陆高峰,男,江苏宿迁人,1969年生,新闻学博士,编辑出版研究博士后。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系主任、副研究员。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编审、主管,《南京日报》评论编辑、评论员等职。主要从事新闻出版人、新媒体、媒介体制等研究,曾获江苏省新闻论文一等奖、江苏省网络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新闻奖三等奖、北京市杂文奖一等奖等省、市级奖励多次。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其他文字作品80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转载、索引,被《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出版年鉴》《新华文摘》等摘录。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课题、民政部慈善事业创新和发展理论研究等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多个。至今,已连续7年在新闻类核心期刊《青年记者》开设“高峰观察”专栏。
序言被微传播改变的日常生活与媒介生态Ⅰ
第一章新闻人的生态危机新闻人的生态危机警惕媒体和新闻人的腐败问题不要过于苛责灾难报道中的记者是非女记者“地下新闻工作者”的生存土壤新闻人的十大期盼媒体与媒体人的科学素养闲话记者运气“背”2009年,你被暴力了吗关注新闻传媒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第二章舆情监测与虚拟社会管理微信将会成为舆情监测的新阵地虚拟社会的管理难题网络谣言治理需要新思路制度的力量与无奈舆情监测成热门产业忧思谣“盐”风波与媒体公信力缺失网络谣言的兴盛与治理怎样用好自媒体的“麦克风”
第三章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从何而来新闻发言人的职业不成熟国内新闻发言人离职业化还有多远专业新闻发言人要具备专业素养政府新闻发言人群体现状记者与官腔官员与记者的双人舞谁愿意“被宣传”政府网站怎样不再“丢丑”让政府网站真正成为网上政府
第四章新旧媒体的冷与热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新浪与腾讯微博的“性别”差异微信舆论传播与用户使用特征门户网站是否还有未来门户网站的未来走向地方新闻网站亟须“去新闻化”电视衰歌3D报纸把脉新老媒体的冷与热纸媒的春天在哪里南京媒体:在“战斗”中成长如何挽救书店手机终将成为“第一媒体”
第五章大数据时代的受众大数据时代的公众隐私隐私作为“甜点”的背后《爸爸去哪儿》能走多远成人制造与观看下的儿童选秀节目非诚勿扰类约会节目的SWOT分析群现象、群心理与群功能网络开心族的“开心病”娱乐的边界媒介仿真时代的爱情快餐机械化的娱乐与娱乐的伦理娱乐的经济与超经济
第六章媒介的法制与伦理治理地方新闻“买办”机构应告别运动式执法记者站管理办法如何才能“落地”谨防“转制”成游戏让新闻出版人受益是“转企改制”的关键权力的“情人”与“敌人”“扫黄打非”要有新理念新闻网站地方频道应及早规范转变文风和作风的逆动力“洋绿坝”是怎样炼成的媒体不当奴隶的美德职业伦理缺位:新媒体的新问题怎样防止灾难报道“走偏”空难报道中的职业伦理与终极追问空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
第七章新闻传播学遐思究竟该不该读新闻传播学专业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的五个需求点新闻学研究的“灯下黑”高校新闻传播学招聘怪象顶级传播学者是怎样炼成的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典型宣传思维下的新闻真假之辨新闻真实性的生动一课我们都是网中的鱼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