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为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理论篇,下篇为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实践篇研究。上篇为三章:互联网+的本质、内涵及特征;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论。下篇为六章:互联网+思政课创新体系;互联网+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特色文化建设;互联网+“移动微实践”; 互联网+“创业、创新”; 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序
“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强调,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要以加强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5年0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自此,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势在必行。
自2013年,大学迎来首批“95后”大学生以后,现在“95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根据2014年腾讯发布了《中国“95后”社交网络图谱》。图谱指出95后是伴随中国互联网“一起长大”的一代人。网络社交对95后而言是天然存在,网络社交日益成为他们的日常必需品。95后对社交平台的接受度高,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度更高。因此,认识到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网络生活和网络应用等特点,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已阔步向我们走来,“互联网+教育”已刻不容缓。
因此,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人力资源,搭建丰富多彩的网络平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课堂创新模式、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兴载体、依托各种特色校园文化、结合校院两级特色社团活动,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党团组织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大联盟,建立起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一切连接,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落小”。将“互联网+”的六大核心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结构重塑、以人为本、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融为一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的人生。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在河北农业大学113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实践教学。自1902年建校以来,在100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重视发挥实践教学和实践育人功能,并逐步发展和完善。1958年学校明确提出“实现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开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尝试。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校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组织广大师生走出校门,走向农村,开展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实践,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根本,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农业生产、农业实习过程中成长,在服务三农、进行科研过程中成才,充分发挥农业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并蕴育形成了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弘扬,涵育培养了“太行山道路”优秀教师群体、“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农大式排队乘车”志愿服务团等先进典型。集中展现了一代代河北农大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2014年,我校获批了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农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创新研究中心;获批了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1452):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
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网络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启动了《河北农业大学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工程实施方案(试行)》,促进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工程的实施;其次,开展了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SPOC课程建设专题立项和研究工作,鼓励、支持教师的网络在线课堂教改研究;第三,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禾—农大学子成长手册网站”和“农大青年风尚微信订阅号”,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另外,学校紧跟信息时代步伐,鼓励师生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支持师生拓展互联网+思维,激励师生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实践育人和创新育人,取得了一定成绩。2015年,获得了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第22名(河北赛区第2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总决赛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名次。
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契合到一起,是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网络载体拓展教育途径的必然体现,更是对伴随网络成长的“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索了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载体与工具、方法与机制,借助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这种形式和手段,将思政课创新育人体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既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也是对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成效的总结,这是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新尝试,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相关学院、网络中心教育工作者互助合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创新探索。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非常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单位开展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跨界融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有效指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亚青、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国磊合作主编的新书《“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研究》,结合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对于在“互联网+”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既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能够将学生处、团委及各学院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形势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很高兴看到该书的出版,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关注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期望本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2015年11月
李亚青,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所学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河北省三三三第三层次人选。
序
第一章 “互联网+”教育概说(28000)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总论(22000)
第一节 意义与目标
第二节 主体与客体
第三节 理念与方法
第三章 “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创新体系(31000)
第一节 教学人才体系创新
第二节 教学设计体系创新
第三节 教学评价体系创新
第四章 “互联网+”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39000)
第一节 新生入学教育
第二节 师生“移动互联”
第三节 学生日常教育
第五章 “互联网+”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3000)
第一节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第三节 家乡特色文化渗透
第四节 网络校园文化涵育
第六章 “互联网+”“移动微实践”(15000)
第一节 微课堂
第二节 微实践
第三节 微比赛
第七章 “互联网+”“创业创新”(20000)
第一节 师生创业
第二节 校园创新
第八章 “互联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000)
第一节 热爱祖国
第二节 服务社会
第三节 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