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期梳理,并用语言学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对各时期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文本进行了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策略、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青年亚文化群体采用多种话语策略建构起亚文化的观念系统和群体身份,积极抵抗主流文化中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结构因素。同时,在亚文化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模式和对外传播的渠道。从这三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看,它们均诞生在社会结构调整转变的时期,其社会结构中的不合理的因素更为突出。青年人通过建构自己的文化话语世界,对主流社会中落后的意识形态进行话语抵抗、消解和修改,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是一部研究青年亚文化的专著。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年轻但是十分活跃的文化领域,在纷繁复杂的当代文化版图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笔者对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兴趣始于4年前对嘻哈文化的研究,在阅读了大量与嘻哈文化相关的著作后,对嘻哈文化及其青年亚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来自于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都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一不断变化、令人兴奋的文化群体,然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文化研究范围内的议程的首位。”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孔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语言是如何推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又如何被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所影响的至今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的探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对青年亚文化中反映的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系统进行研究,也许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和解释纷繁复杂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各种社会维度,如阶级、种族、性别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笔者向所在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申请了研究课题,采用了近年来语言学家考察社会现象使用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选取国内外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在研究写作期间,笔者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第一手的青年亚文化资料和研究文献。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外青年亚文化发展各个时期的形态、话语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因素,联系过去所做的研究,历时3年最后形成了这部《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
《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从历时的角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分期梳理,并运用语言学中的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对各时期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文本进行了分析,探讨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策略、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发现青年亚文化群体采用多种话语策略建构起亚文化的观念系统和群体身份,积极抵抗主流文化中落后的意识形态和结构因素。同时,在亚文化的成员之间形成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模式和对外传播的渠道。从这三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群体看,它们均诞生在社会结构调整转变的时期,其社会结构中的不合理、权力秩序中的不公平的因素更为突出。青年通过建构自己的文化话语世界,对主流社会中落后的意识形态进行话语消解和修改,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
本书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均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首先,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研究一般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的角度着手进行研究,而从语言学,尤其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批评话语分析是近年来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话语的研究揭示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实现语言学的社会批判价值。《青年亚文化批评话语研究》一书采用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对青年亚文化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群体进行了文本分析,这些文本包括嬉皮士文化兴盛时期的地下报刊、嘻哈文化中的说唱歌词、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小清新歌词,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青年亚文化的世界,从具体的话语现象入手找寻亚文化的建构、传播和消费规律,揭示在文本背后的青年文化脉搏和规律。
本书的研究发现有利于我国的亚文化研究者、青年工作者和社会各界认识和了解青年亚文化的话语特点,建立起与青年沟通理解的渠道。同时,对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年群体话语进行剖析,也有利于语言学者加深对各种话语群体的认识。此外,本书对国外青年亚文化话语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青年文化的联系,促进国内外青年文化的交流。
最后,笔者要感谢所在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本人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此外,笔者还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许多工作。最后,笔者还要特别感谢互联网,如果没有互联网,许多与西方青年亚文化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是无法接触和获得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是我们这一代语言文化研究者的幸运。
陈敏,汉族,1973年10月出生,四川自贡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与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教学法。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译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