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对语义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发展历史和内在逻辑的梳理,以及从语义分析方法、修辞分析和隐喻分析方法的视角提炼并求解规则遵循等重要命题,以此在语境平台上统一语形、语义、语用分析,彰显语境分析方法的本质与特征。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言/ i
论语境/ 1
语境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14
论“语言学转向”的哲学本质/ 26
当代意义理论中的认知分析/ 39
论“是”的意向构造性/ 49
论意义及其构造的语境化过程/ 63
语境论的真理观/ 74
语境的边界及其意义/ 86
语境论的魅力及其历史意义/ 99
语义分析方法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 108
马赫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摘要——《关于马赫的哲学——纪念马赫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语义分析方法与马赫/ 120
语义分析方法的本质/ 122
论指称理论的后现代演变/ 133
语用分析方法的意义/ 147
当代语义学的走向及其本质特征/ 161
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转变 ——论后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 / 176
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 188
德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200
指称理论的演变及其语境重建/ 215
英国哲学传统中的语用思维/ 232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243
美国当代语义学研究的旨趣与趋向/ 262
规则遵循中的语言共同体和规范性/ 276
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 292
当代语义学研究的几个相关性问题/ 296
德国语义学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内在特征 ——逻辑实证主义之前语义学的诞生与兴起 / 308
意义的非事实论与规范性 ——规则遵循问题的语义分析 / 324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上) ——从经验主义意义理论到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学的演变路径 / 340
英国语义学研究的历史传统与发展趋势(下) ——从自然语言语义分析到当代语义学系统方法论的理性建构 / 355
博弈论语义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意义/ 368
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与语用进路/ 388
规则遵循与意义的规范性/ 418
隐喻的语境分析/ 431
隐喻与科学理论的陈述/ 446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 458科学隐喻的本质/ 475
科学隐喻:“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 ——论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态 / 491
隐喻的逻辑特征/ 505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 519
科学隐喻的转向/ 533科学隐喻的认知结构与运作机制/ 548
隐喻表征的动态层级与语境关联/ 561
科学文本研究中篇际语境分析的本质和特征/ 578
科学表征中的隐喻建模 ——基于语境实在论 / 588
《郭贵春文集·第四卷:语言哲学研究》:
二、语境论真理观的主要特征
与现有的真理观完全不同,语境论的真理观把真理理解为科学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而不是个别研究的单一结果;它既强调真理的条件性与过程性,也强调真理发展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但是,强调真理的条件性不等于走向相对主义。这是因为相对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突出理论、方法、标准或价值之间的不可比性或相对性,而条件性不等于不可比性或相对性。强调动态性意味着,现存的真理论只代表了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中的两种极端的理想状态,而科学研究实践中实际存在的却是许多中间状态,这些中间状态体现了对实在或世界的不同程度或不同层次的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语境中理解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科学的形象既不像真理符合论所要求的那样,是对世界的镜像反映,也不像各种形式的主观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是社会运行的产物或主观意愿的满足,而是关于世界机理的一种整体性模拟。模拟活动的表现形式体现了理论模型描述的可能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相似性。这样,语境论的真理观使真理成为一个与研究过程相关的程度概念,而不再是一个与研究结果相关的关系概念。这些性质决定了这种真理观至少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语境性
语境论的真理观把真理理解为科学追求的目标,首先,突出了科学认识的语境性或即时性特征,即它是此时此地的经验与认识;其次,突出了科学认识的动态性与过程性,承认任何一种形式的科学认识都既包含有真的成分,也包含有假的成分,是“在当下语境中形成的认识”。“当下语境”既是对过去进行批判与继承的结果,也是未来准备扬弃与发展的前提。因此,语境论真理观的语境性特征揭示出世界是变化不定的,变化过程中的因与果既不可分离,也不能离开它们所发生的语境来理解;强调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语境,当下的认识总是一头联系着过去,另一头联系着未来。因此,人类对世界的当下认识永远不会是最终形式,更不可能是绝对真理,而只能是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认识,或者说是特定语境中的产物,是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认识。
2.动态性
真理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语境论真理观的动态性特征。这种动态性是通过理论与世界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体现出来的。这种相似性程度处于从根本不同到完全相同这个变化范围之内。在规范的科学实践中,理论所描述的可能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既是动态发展的,也是有条件的。理论系统的模型集合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相似程度决定着理论的逼真性。逼真度越高的理论,越具有客观性,也越接近于真理。真理是理论的逼真度等于1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是对基本的认识论概念的逆转:传统的逼真性理论是用命题或命题集合的真理作为基本单元,来衡量理论距真理的距离——这种做法由于没有可操作性而饱受批评;真理语境论则正好反过来,是通过对逼真性概念的理解来达到对真理的理解。因此,它是对“把科学研究的目的理解为追求真理”这句话的最好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