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讲述了在玄宗统治时期,当时正是太平盛世,诞生了辉煌绚烂的唐代文化,而安禄山在这一时期忽然出现,很快攀上权力顶峰,觊觎皇帝宝座而举起叛乱大旗,随后却又在历史舞台上迅速消失。本书描述了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外,作为配角的安禄山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标志着大唐盛世开始走向衰落。
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也许很难再找出另一个像安禄山那样对王朝的走向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并极具特点的“胡人”来。而有关其生平事迹的史料记载并不详细可靠又使得“安禄山”的形象更多了一份模糊和传奇的色彩。
应该说,历来的中国学者针对安禄山以及安史之乱的系统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尽管最近的几十年,随着对粟特人等内亚民族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出土墓志等新材料络绎不绝的刊布,上述专题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纵向上不断推进。但总体看,面上的优秀研究仍是颇为有限的。
相反,在国际汉学界,包括东邻日本,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出现了两部非常优秀的著作:一部是1955年出版的著名汉学家蒲立本的《安禄山叛乱的背景》,另一部更通俗的就是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藤善真澄于1966年出版的《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
藤善真澄的这部著作出版于50年前,尽管就今天的学术研究视角而言,其史观略显陈旧,但在几乎无任何出土碑志等材料的条件下,这部著作差不多网罗了当时可见的有关安禄山的全部传世史料,并结合相关研究,基本完整勾勒了安禄山跌宕起伏的一生,对其叛乱的经过也讲述得颇为周详。书中有关盛唐长安繁华景象的描写,利用了当时中日学者的新研究成果。而作为一位东邻学者,也能留意到安史之乱对当时日本的影响。
沐浴在聚光灯下的主角夺人眼球,而配角的演技总被人忽视。这是因为让舞台变得有趣的配角总是容易被人遗忘。历史就像舞台,若把玄宗和杨贵妃作为主角,安禄山便是配角。因为主角演出的浪漫故事最后是悲惨结局,结果就有了遭遇谩骂谴责的仇敌角色。然而能为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故事增添色彩的也只有他。
安禄山活跃的唐中期,是玄宗治世的后半期,差不多是东大寺大佛完成前后。当时,唐得惠于太平治世,豪华绚烂的文化之花正在怒放。安禄山就在此时忽然出现,转瞬间构筑势力,觊觎皇位,揭竿而起,又倏忽地消失了。本书正是描绘了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关于安禄山的史料,有唐代姚汝能撰写的《安禄山事迹》三卷,新、旧唐书的列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大部分都是关于叛乱的记录,关键的关于他自身生活中的故事少之又少。
在叛乱期间,安禄山攻陷洛阳后便一步未动,战斗几乎都借由部下之手开展。他的行动让人匪夷所思,幕间休息的时间过长,写书时笔者便陷入困窘,很是困惑。万不得已,为填补此空白,就让许多配角登场了。关于这点,在全书的开头致以深深的歉意。
著者
1966年3月
藤善真澄(1934—2012),1934年生于鹿儿岛市。1964年,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专业修士课程毕业。经过同大学博士课程,先后任神户女子大学副教授、关西大学教授,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著有《安禄山和杨贵妃——安史之乱始末记录》、《道宣传的研究》、《中国佛教史研究——从隋唐佛教的角度》、《诸蕃志》(译注)、《亚洲的历史和文化Ⅱ》(编著)、《浙江和日本》(编著)、《福建和日本》(编著)等。
前言
第一章 萨姆加迪(Tamghaj)之国
唐的建国
唐的时代
太宗李世民登场
平庸的第三代君主:高宗
令人恐惧的女人:武后
武周革命
韦后和安乐公主
第三位女杰——太平公主
第二章 开元之治
公私仓廪丰足
整备书库和优待地方官
姚崇和宋璟
感情用事的皇帝——玄宗
朋党的激化
李林甫的胜利
第三章 安禄山的崛起
不幸的混血儿
安禄山的登场
节度使禄山
伪装的忠诚
第四章 《长恨歌》的世界
倾国美女
杨贵妃与禄山
花之都——长安
宿敌杨国忠的出现
李林甫之死
叛变之路
第五章 禄山举兵
洛阳壕沟深几尺
入洛阳城
潼关的攻防
大燕皇帝禄山
第六章 锦旗入蜀飘扬
潼关之败
玄宗失都
马嵬坡惨剧
万户伤心
第七章 巨星陨落
皇太子即位
禄山的死期
草间蝶舞
结尾
后记
叛变之路
怪物李林甫下了黄泉,新的对立关系立刻产生了。那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两股势力相争。禄山原本并不把凭借杨贵妃的裙带关系而得势的杨国忠放在眼里。他依靠自己的才智与手腕而建立起如今的地位,他有这样的骄傲和自负。杨国忠尽管看不起杂胡,但只是放在心里。虽然在让共同的敌人李林甫失势这一点上两人利害一致,一旦遮蔽物去除,两人互相感到对方是意外的强敌。对安禄山而言,自己好不容易以恩宠和节度使为后盾,瞄准下任相权,半路上却杀出一个凭裙带关系上位的杨国忠与他争权,这当然令他不快。关系险恶是当然的。杨国忠对领有最庞大军队的禄山害怕恐惧。于是和禄山的死对头哥舒翰相勾结,谋划排斥禄山的计略。因此哥舒翰最终兼任河西节度使,晋封西平郡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