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描写的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主要叙述了东汉解体后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篇,以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结束,反映了作者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历史观。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本子通常称作“嘉靖壬午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修订,并做了逐回评论、增删文字、整顿回目为对偶等细致工作。毛氏在修订中进一步突出了以蜀汉为正统的创作思路,弘扬关羽的忠、义、勇精神,使书中的思想内容更加符合正统的社会观念。毛本一经问世,就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在明代就和《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一起被誉为“四大奇书”,在清代又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现在,它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在于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全书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一千二百余个,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不下二百人,这些人物至今还挂在老百姓的嘴边,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对战争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作品吸收了《左传》的纪事风格,对每场大的战斗的发生、发展、最终决战及结局写得深入具体、活灵活现。
当然,《三国演义》也有一些不足,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我国的古典小说,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尤为突出。经过与古典小说专家学者的座谈沟通,我们把中国古典小说(白话小说)依照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划分出如下几个板块一
有讲述古代名臣断案的作品,拟称“名公断案系列”;
有反映历朝历代开国进程的作品,拟称“开国征尘系列”;
有以家族宗亲为核心的英雄传奇作品,拟称“家将英雄系列”;
有笔墨集中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拟称“市井风情系列”;
有传统武侠类作品,拟称“侠义雄杰系列”;
有名著大作的续书,拟称“名著续作系列”;
有表现人间欢愁冷暖的作品,拟称“世情万象系列”;
有揭露批判社会异变的作品,拟称“狭邪烟粉系列”;
有记述神人奇事的作品,拟称“奇人异事系列”等等;
当然,更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影响深远、成就辉煌的经典,拟称“金声玉振系列”。
将已然满目的所谓“系列化”出版进一步推向细化、规整化,是“华夏古典小说分类阅读大系”最根本的特色。强调“类型化”,既是对不同读者口味的关照,也是对我国古代小说一次有机的整合;“分类大系”的各个系列,分,则旗号鲜明,聚,则大大皇皇。
“分类大系”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阅读的便捷,选择了目前国内最权威、最流行的版本作底本,通过对疑难词的释义与注音,达成对阅读障碍的“清剿”,版式方面,采用了以降低读者视觉疲劳为目的的“稀疏化”设计。同时,这套精装书以比平装书还低的价位,更表现了它“接地气”的通俗化、平民化的特质。
希望“分类阅读大系”受到广大读者、收藏者的欢迎。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描写的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主要叙述了东汉解体后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篇,以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结束,反映了作者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循环历史观。
三国故事在民间颇为流行,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目前所见的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壬午(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其重新修订,并做了逐回评论、增删文字、整顿回目为对偶等细致工作,进一步突出了以蜀汉为正统的创作思路,弘扬忠、义、勇,使书中的思想内容更加符合正统的社会观念。毛本问世后,成为后世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重要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之一,早在明代,它就和《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一同被誉为“四大奇书”,在清代又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现在,它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全书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一千二百余个,其中许多人物栩栩如生。这些人物、故事,至今还是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由《三国演义》衍生出的许多思考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三国演义》的影响,早已弥散到中国以外,它的流传方式,也不简单地只是小说的形式了,足见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巨作。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滴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淳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鸟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华夏古典小说分类阅读大系:三国演义》:
銮舆过新丰,至霸陵,时值秋天,金风骤起。忽闻喊声大作,数百军兵来至桥上拦住车驾,厉声问日:“来者何人?”侍中杨琦拍马上桥日:“圣驾过此,谁敢拦阻?”有二将出日:“吾等奉郭将军命,把守此桥,以防奸细。既云圣驾,须亲见帝,方可准信。”杨琦高揭珠帘。帝谕日:“朕躬在此,卿何不退?”众将皆呼“万岁”,分于两边,驾乃得过。二将回报郭汜日:“驾已去矣。”汜日:“我正欲哄过张济,劫驾再入郿坞,你如何擅自放了过去?”遂斩二将,起兵赶来。车驾正到华阴县,背后喊声震天,大叫:“车驾且休动!”帝泣告大臣日:“方离狼窝,又逢虎口,如之奈何?”众皆失色。贼军渐近。只听得一派鼓声,山背后转出一将,当先一面大旗,上书“大汉杨奉”四字,引军千余杀来。原来杨奉自为李傕所败,便引军屯终南山下;今闻驾至,特来保护。当下列开阵势。汜将崔勇出马,大骂杨奉“反贼”。奉大怒,回顾阵中日:“公明何在?”一将手执大斧,飞骤骅骝,直取崔勇。两马相交,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杨奉乘势掩杀,汜军大败,退走二十余里。奉乃收军来见天子。帝慰谕日:“卿救联躬,其功不小!”奉顿首拜谢。帝日:“适斩贼将者何人?”奉乃引此将拜于车下曰:“此人河东杨郡人,姓徐,名晃,字公明。”帝慰劳之。杨奉保驾至华阴驻跸。将军段煨,具衣服饮膳上献。是夜,天子宿于杨奉营中。
郭汜败了一阵,次日又点军杀至营前来。徐晃当先出马。郭汜大军八面围来,将天子、杨奉困在垓心。正在危急之中,忽然东南上喊声大震,_将引军纵马杀来。贼众奔溃。徐晃乘势攻击,大败汜军。那人来见天子,乃国戚董承也。帝哭诉前事。承日:“陛下免忧。臣与杨将军誓斩二贼,以靖天下。”帝命早赴东都。连夜驾起,前幸弘农。
却说郭汜引败军回,撞着李傕,言:“杨奉、董承救驾往弘农去了。若到山东,立脚得牢,必然布告天下,令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傕日:“今张济兵据长安,未可轻动。我和你乘间合兵一处,至弘农杀了汉君,平分天下,有何不可!”汜喜诺。二人合兵,于路劫掠,所过一空。杨奉、董承知贼兵远来,遂勒兵回,与贼大战于东涧。催、汜二人商议:“我众彼寡,只可以混战胜之。”于是李催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拥来。杨奉、董承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郭汜引军入弘农劫掠。承、奉保驾走陕北,傕、汜分兵赶来。
承、奉一面差人与傕、汜讲和,一面密传圣旨往河东,急召故白波帅韩暹、李乐、胡才三处军兵前来救应。那李乐亦是啸聚山林之贼,今不得已而召之。三处军闻天子赦罪赐官,如何不来;并拔本营军士,来与董承约会一齐,再取弘农。其时李催、郭汜但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者杀之,强壮者充军;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日“敢死军”,贼势浩大。李乐军到,会于渭阳。郭汜令军士将衣服物件抛弃于道。乐军见衣服满地,争往取之,队伍尽失。傕、汜二军,四面混战,乐军大败。杨奉、董承遮拦不住,保驾北走,背后贼军赶来。李乐日:“事急矣!请天子上马先行!”帝日:“朕不可舍百官而去。”众皆号泣相随。胡才被乱军所杀。承、奉见贼追急,请天子弃车驾,步行到黄河岸边。李乐等寻得一只小舟作渡船。时值天气严寒,帝与后强扶到岸,边岸又高,不得下船,后面追兵将至。杨奉日:“可解马缰绳接连,拴缚帝腰,放下船去。”人丛中国舅伏德挟白绢十数匹至,曰:“我于乱军中拾得此绢,可接连拽辇。”行军校尉尚弘用绢包帝及后,令众先挂帝往下放之,乃得下船。李乐仗剑立于船头上。后兄伏德,负后下船中。岸上有不得下船者,争扯船缆;李乐尽砍于水中。渡过帝后,再放船渡众人。其争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声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