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少无大志,6岁便与父母分离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顽童,成长为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兼备华梵的一代宗师,这其中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精彩片段令人动容、为之慨叹。
从贫寒学子到海归,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一代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近百年人生的真实记录.
前言
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他的为学为人精神,谨向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献上《季羡林的学生时代》和《季羡林在北大》两部作品。
《季羡林的学生时代》摄取季羡林先生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涵盖中小学大学出国留学三部曲。在此夯实事业基石的三十余年(19161949),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季羡林先生由一个少无大志的顽童,逐渐成长为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兼备华梵的著名学者,演绎出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11年8月,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的一个贫农家庭,六岁离开农村来到济南叔父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身心的发展受到影响。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小学时并不好好读书,只是贪玩,但由于叔父管教得严,加之天资聪明,学习成绩总能保持在中上等,其中国文和外语是强项,为其日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西方语言文学奠定了基础。直到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他才逐渐意识到,为了抢到一只饭碗,必须好好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两所名牌大学。
清华四年,是季羡林先生求学的发轫阶段。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语专业,虽然与虚无缥缈的留学梦不无关系,但绝不是单纯为了留学而学习,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他除了学习德语、英语、法语之外,还学习了国文、欧洲文学史、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现代文学、近代戏曲、文艺批评、莎士比亚研究、英国浪漫诗人、近代长篇小说、文艺概论、文艺心理学、西洋通史等专业课。同时,他又自学了俄语和希腊语。
在此期间,他还听了陈寅恪和朱光潜等名教授的课,为其日后学术研究和出国留学指明了道路。他思想活跃,酷爱文学,结交了吴宓、沈从文、郑振铎、冰心、巴金等文坛耆宿,他们的扶植,为其日后成为著名的散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学三、四年级,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欲望十分强烈,正处于平生第一次创作的高峰,发表了一些晓风残月般的散文奇葩。那时,他几乎每周都有一两篇文章问世,刊登在《文学季刊》《文艺月刊》《现代》《学文》《文学》《寰中》等全国有名的杂志上,有些文章还受到吴宓、叶公超、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前辈的好评和鼓励。
季羡林先生用英语撰写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F.Holderlin,译成中文是《论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成绩为E(优),获得了学士学位。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机遇总是垂青于他。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济南母校高中教了一年国文,然后作为中、德两国互相交换的研究生出国深造。由于二战爆发,远隔重洋,无家可归,他在外一待就是十年。在那炮声隆隆、饥肠辘辘的极端危险艰难的日子里,他仍然能够忘却自我,勤奋读书,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在著名学者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教授的指导下,刻苦攻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颗珍贵的读书种子,为祖国和人民增光添彩。
1946年,季羡林先生回到祖国,在陈寅恪先生的推荐下,经胡适、傅斯年、汤用彤先生批准,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他已进入中年,继续竭智尽忠,满腔热忱,为新中国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
总之,从季羡林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受到深刻的教育,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正能量。尤其对于激励和启迪21世纪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热爱读书、追求真理、刻苦治学的风尚和理念,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采取纪实手法,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面真实地描述季羡林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求学经历、思想变化过程等,适于各阶层读者阅读、珍藏和作为馈赠礼品。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一直得到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先生的亲友、同事、朋友、学生的回忆、评论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心和重视。感谢责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为保证这部作品的质量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2 2016年7月8日
胡光利,1969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73年、1976年于北大进修英语、印地语,1980年于北大南亚研究所进修梵语,19931994年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斯坦语言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被评聘为研究员、正教授。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会员、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翻译家协会理事等。曾荣获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辽宁省第二届文学翻译奖(2002年)、辽宁省第六届传记文学奖(2009年)。译有《政事论》(梵译汉)、《毗湿奴往世书》(梵译汉)、《摩奴法典》(梵译汉),编有《南亚大辞典印度古代史》(编委,词条撰稿人)、《季羡林文丛》(编者之一)、《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主编之一)、《季羡林精选文集》(编者之一)、《季羡林漫谈教书治学》(编者之一)、《季羡林解读传统文化》(编者之一)、《季羡林眼中的老先生》(编者之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