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包罗万象,与他书不同,古往今来言《易》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学是中华文化典籍中,学者致力*多的一门学问。《周易象意》一书观象多用汉学《焦氏易林》,宋朱震《汉上易传》,明来氏错综之法,及近代《周易尚氏学》;解义理则宗孔子《系辞传》《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亦会通老庄之意,兼用儒道两家学说,无门户之见,其意在集思广益以明经,可视为治《易》之一途。本书作者认为:易学是观象之学。学易者通过观象以会意,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广拟于形象,感而遂通,于是天下之理得矣。读完本书深感著者阅历之丰富,知识之广博,悲天悯人之家国精神。书稿中易学通感一栏,触类旁通,充满了沧桑之感。
孙玉祥所撰《周易象意》一书即将付梓,嘱予为之作序。《易》之为书,广大悉备,包罗万象,与他书不同,古往今来言《易》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学是中华文化典籍中学者致力最多的一门学问。
《易》,何书也?孔子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易》一书是以天地为准则,模拟宇宙空间、自然万物、人类社会,通古今之变的大学问,所以被称为宇宙代数学(冯友兰语)。当代欧洲著名汉学家、法国学者汪德迈认为: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没有一部书像《周易》这样被阅读研究和一再修订,《周易》就如欧洲传统中的《圣经》一样。
《周易》是以何方法认识世界和诠释世界的?孔子在《系辞传》中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就是卦象;卦象,就是通过阴阳两个基本符号的排列组合,构成各种物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系辞传》)
八卦是何人所画?《系辞传》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尸子》和《乾凿度》等书说燧人氏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庖牺以作八卦。可见《易》道广矣深矣!说它远则没有边际,说它近是在不言之中和每个人发生关系。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以洞为穴,缘木为巢,于是有燧人氏、有巢氏。树居知风、穴居知雨,所以燧人氏、伏羲氏都以风为姓。远古之圣人夜观星辰,昼察大地,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一路走来。历经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手,总共七千余年,给我们留下了这部由符号加文字组成的,人类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结晶,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以符号系统模仿万物之象,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符号系统传递圣哲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重形象的思维特点,也树立了《周易》象意言三位一体的哲学框架。卦辞和爻辞的设立,当然是在文字产生之后。然而,《周易》与他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所有的卦、爻辞并非是作《易》者随意填上去的,而是观象以设辞,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
孔子认为《周易》是通过立象来表达意的,通过辞,说清楚象中所含的意。是象在意先,辞在意后的。孔子对易学不朽的贡献在于撰写《十翼》以明道,阐述儒学思想。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使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卜筮之书,成为一部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为后世研读《易经》点燃了蜡烛,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在《易传》中提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奠定了儒家学说以仁义为主线的伦理思想。
易学发展到汉代,费直以《十翼》传文文意解经,注重义理,而荀爽则象数义理并重。然而汉学说《易》,重象数而轻义理。焦赣《易林》开易学象数理论之先,扬子云《太玄》亦全用焦法。京房用纳甲,孟喜言卦气,荀爽主升降,虞翻说旁通,郑玄占爻辰,两汉易学研象者不下数十家,周易象数之学大兴矣。于是有伏卦、升降、互卦、卦变、半象、旁通、反对之诸象。逮至宋明之学,来知德踵汉学之遗风,而自创一格:阴阳相错,经纬相综,此乃天地之大文。而汉学不及矣!来氏所说的错卦,是阴阳之正对,即阴阳相错,也就是虞翻所说的旁通。综卦,是两卦的反对,把卦倒过来看。错综说源自《系辞传》:参五以变,错综其数。来知德以为阳卦错阴,阴卦错阳。两象反对则相综,与虞翻旁通说相同,而其义尤精。六十四卦中,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八卦有错无综,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八卦错综同象,其他四十八卦错综两象均异,后世沿用其说。《周易象意》一书谈卦象以错卦、综卦和互卦之象进行分析,在备述前贤之论外,参验著者治易心得,融会贯通,颇有新意。
东汉王弼有感于两汉易学重象数轻义理,于是提出扫象说,认为《易》的本质是义理,象只是表意的一种形式,可以得意以忘象。但是王弼并不否定象,认为学易者必须通过象来理会易中之理,在得其意后可以忘掉象。王弼扫象,以老庄思想解《易》,其说来自庄子。《庄子》在《外物篇》中,以置篓扑鱼和撒网猎兔为喻,说明言和意之间存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强调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提出得鱼以忘筌得意以忘言。
王弼所得之意,并非是孔子《十翼》中所阐发的儒学义理,而是老庄及魏晋玄学之意。王弼对易学的贡献是使治《易》者从繁琐的象数和儒家义理学说中解脱出来,观象会意,感而遂通,尽情发挥。
宋代是义理易学发展的高峰。程颐把《周易》上升为易道的哲学高度,认为事尽天理,便是易也。朱熹集宋代易学之大成,认定易本卜筮之书,将宋代兴起的伏羲九图收入《周易本义》中,承继程颐也把《周易》视为哲学,认为易则是个空的物事,看人做甚事,皆撞着他,世间任何事,都可以与《易》发生关系。程朱以天理说《易》的思想,被后世称为新儒家学派,对易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的义理易学按哲学分类属于理性思维,这和易理是不同的概念。现代易学研究中,有的学者经常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象数易学反映的是形象思维,义理易学反映的是抽象思维。现代学者吕嘉戈将易学思维定义为特殊的形象化方法,并且认为:这种形象化方法是高于抽象的方法,是抽象与形象化结合的产物。形象是抽象了的形象,抽象是形象化了的抽象(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2003年,第6667页),是说到了易学思维的点子上。易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哲学,阴阳之道是易学思维的集中体现,阴阳对立是易道的格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和合是理论的超越。王弼提出意象之辨,象者存意,意者由象,意和象构成了中华易学的思维特色。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
如何了解古代圣人的思想?认识世界,通晓万物。孔子感叹易书不能详尽叙述圣人要说的话,语言也无法尽情表达心意。所以圣人立奇偶二象,反覆其象,深入探究,则意无不尽矣;设卦者以阴--、阳两个符号排列组合六十四卦,刚柔交错,辨其顺逆,默而识之,则真情和虚假也就看透了;系以彖辞和爻辞,则其所言之意,则可尽情表达了;于是设筮以占:分九、六、七、八之数,看其象之动静,研究其变化而通其意,使之趋吉避凶,鼓舞世人,则可尽变化之神妙,掌握圣人垂教认识世界的方法了。象、数、意、言、筮占、动变,这种立体、层次、交叉、变化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哲学把握世界的不二法门。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圣人之意,谁能识之?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之后易道不传也久矣!朱子识之。朱熹在《周易本义·序》中说: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时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穷,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知所谓卦爻彖象之义,而不知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之知易也。
《周易象意》一书观象多用汉学《焦氏易林》,宋朱震《汉上易传》,明来氏错综之法,及近代《周易尚氏学》;解义理则宗孔子《系辞传》《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亦会通老庄之意,兼用儒道两家学说,无门户之见,其意在集思广益以明经,可视为治《易》之一途。
《周易象意》一书作者认为:易学是观象之学。学易者通过观象以会意,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广拟于形象,感而遂通,于是天下之理得矣。读完《周易象意》一书原稿,深感著者阅历之丰富,知识之广博,悲天悯人之家国精神。书稿中易学通感一栏,触类旁通,充满了沧桑之感。
庄子云:吾年也有涯,吾知也无涯。易水三千,苟吾能取一瓢饮,足矣。这也许是《周易象意》一书作者的原意吧。
乙未年小寒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