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邀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担任丛书主编,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一批较具开放性的文本,邀请教育界一线名师参与撰写。以批判性思维理念为基础,结合各位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通过篇首导读、文内点评、每章节的启发性问题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文字,为读者进入思辨阅读提供手把手的引导。《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讲述英国青年鲁宾逊航海途中意外流落荒岛,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孤岛生涯。塑造了鲁滨逊这样一个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英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类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数十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联袂编写。集多年一线教学经验,辟文学经典阅读蹊径。
总序:经典的魅力,在思辨中绽放
余党绪
经典的价值无可争辩,套用一句流行语,你读或者不读,它都在那里。但具体到每一个阅读者,经典价值的实现,却要靠自己去争取。
我羡慕博览群书的人,却不敢鼓吹博览群书。生命有限,阅读无边,贪婪让人窒息,阅读也不例外。顺便说,关于读书的许多箴言,都有可疑之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说辞形同诱骗,读书让人高贵的论调,其实也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高贵,读书也不能。读书能让人高贵,也能让人遍身俗气。高贵是什么?一旦它成了某种诉求的对象,先就俗了。
高贵不可言说,言说也不在当下。它是时间沉淀出的某个维度。
当然,博览也好,约取也罢,都是个人的自由。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隐瞒自己是个一本书主义者,主张精选精读,免得浪费时光。这或许与我的阅读经历相关,小时候没什么书可读,却幸运地得到了一本《红与黑》,结果把它读到了五马分尸的地步。无书可读的好处,就在于逼着你去反复阅读一本书,琢磨一本书。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于连死的那天,阳光是那么明媚,我甚至听到了鸟语,闻到了花香。这个疑问一直陪伴着我,直到多年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明白,于连该死,于连必死,他因野心与尊严的交战而死,因对生命的挥霍而死,也因时代荒谬的恩赐和加倍无情的剥夺而死。
读书不在多,也不怕少。许多书不值得一瞥,有些书却值得用一生来陪伴,关键在于,你能有这个缘分与幸运。当然,这也需要一点崇敬经典的信念。其实,相信经典,就是相信历史与时间,是历史和时间将这些经典推送到我们手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经典亦如是。
一部伟大的经典所能提供的精神与心理空间,大到足够让每个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镜像,这是我们对经典的信赖。其实,在经典面前,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我说的这种自信与学识无关因为人性相通,所以每个人都有自信的理由。相信自己的理解力与批判力,也就是信任人性,坚信另一个时空的人,也和我们流着一样的泪。每个人都有可能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一部经典,这种自信是理解力与批判力的源泉。如此,才能让经典造福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生命。
在经典阅读上,我主张一要读,二要想,三要用。
一要读。如果有一本值得你拥有的经典,那么,拥有它的唯一途径就是读,而且是细读。有些人希望通过影视剧、缩略本甚至百度百科来接近经典,就像找个中间商来盘剥自己一样,结果注定是南辕北辙;有些人读虽读了,却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则几近焚琴煮鹤。
二是想。读经典光用心还不够,还必须用脑。梳理作品的逻辑,理清自己的逻辑,更要厘清两种逻辑之间的异同。这种理解与对话就是思辨。不要总是沉溺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自我玄想之中,重要的是,在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之中,寻找最哈姆雷特的那一个。所谓思辨性理解,就是要克服自以为是的偏见,战胜习以为常的成见,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说自话,在理解与对话中发现作品的个性,同时也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要写。读写结合,以写作来反思阅读,反哺阅读。写作,是思想与思维的自我清理和整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个过程的价值怎么高估都不为过。聪明的阅读者,一定善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资源:思想的资源、文化的资源、方法的资源。这些资源,恰恰是写作者所最需要的。
这套书的编写宗旨,是经典的思辨性阅读。这里,有必要再解释一下思辨。《中庸》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谓思辨,也就是慎思明辨。有人将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译为明辨思维,这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思辨,也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一切信念和结论都来自独立的思考与选择,来自质疑之后的分析与论证。
在经典的阅读中,提倡思辨更有意义。经典看起来高不可攀,读者往往处在从属的、被动的位置,作为体悟者和模仿者而存在。一般而言,阅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与作品达成共鸣,对于那些有碍共鸣的因素,都须反躬自问,而反思也多局限在自我检讨的层面。思辨性阅读则强调读者以主体的姿态切入文本,不以共鸣为目标,而以平等对话为桥梁,追求个人理解的完善与提升。这必然是一个不断质疑、论证、反思和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推进的过程。
经典有无穷而多样的魅力,走进经典,路径无数,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内心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这套思辨性阅读丛书,就是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理解框架和分析路径。
但愿这样的努力能给经典阅读增添一点新的活力。
作者 [英]笛福
18世纪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译者 王晋华
中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出版有文学译著及理论译著多种。
导读 余党绪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及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长。出版《人文探究》《议论文写作新战略》《公民表达与写作教学》《祛魅与祛蔽》等。近十年来,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提出并实践思辨读写,出版有中学生思辨读本四种。
第一章 告诫···································1
第二章 风暴···································6
第三章 海盗·································14
第四章 逃脱奴役·····························22
第五章 巴西·································36
第六章 遇难·································45
第七章 唯一的幸存者·························53
第八章 最初的日子···························67
第九章 日记:食物和住所· ·····················78
第十章 日记:天灾· ···························92
第十一章 日记:生病· ························100
第十二章 日记:康复· ························113
第十三章 日记:岛上探险· ····················125
第十四章 日记:陶罐和独木舟· ················132
第十五章 日记:反省· ························147
第十六章 无可逃脱··························156
第十七章 进一步的改良······················165
第十八章 一个脚印··························177
第十九章 骸骨······························188
第二十章 恐惧与隔离························198
第二十一章 失事的船························209
第二十二章 遭遇野人························220
第二十三章 对星期五的观察··················232
第二十四章 对星期五的教导··················245
第二十五章 新的计划························252
第二十六章 野人归来························262
第二十七章 解救俘虏························274
第二十八章 暴动者··························285
第二十九章 重获海船························305
第三十章 回到英格兰························317
第三十一章 与星期五一起历险················330
第三十二章 再回海岛························345
参考答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