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书系: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研究》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是什么;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远离是怎样形成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如何运用于实践。对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是:经济体制转型的本质规律和方法论是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的原理;该原理是在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经过归纳、研究而提炼出来的,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形成;该原理通过六种实现形式和六种运作方式得以实现。
石军,1952年11月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法学博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党代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山东省经委科长、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市委书记,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的教授或研究员。1993年提出“推进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搞好企业的基本路径,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升为“三改一加强”指导方针;2001年提出开放、改革,管理“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的观点。著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育和运作》《世纪抉择》等书籍,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山东省成绩卓著经济学家”称号。
第一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破解可持续发展系列难题形成经济体制转型思路
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二、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方式
三、创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分析加入世贸组织面临形势论证经济体制转型思路
一、推进经济发展,不扩大开放不行
二、扩大对外开放,不深化改革不行
三、深化经济改革,不强化管理不行
第三节 总结经济体制转型经验教训检验经济体制转型思路
一、关起门来搞改革,搞不出什么名堂
二、打开国门搞改革,才能搞出成果来
三、管理水平上不去,开放、改革成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开放、改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对经济体制转型的拉动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和拉动作用
二、经济改革的基本概念和拉动作用
三、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拉动作用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有机构成
一、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构成要素
二、经济体制转型应选的目标模式
三、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实现形式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方法论
一、三驾马车的逻辑关系
二、三驾马车的行进方向
三、三驾马车的牵引作用
第三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实践特征
第一节 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经济体制转型的起步阶段
二、经济体制转型的探索阶段
三、经济体制转型的入轨阶段
四、经济体制转型的完善阶段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的运作方式
一、自下而上的递进方式
二、由点到面的拓展方式
三、上下结合的联动方式
四、由外到内的倒逼方式
五、内外兼顾的统筹方式
六、“五位一体”的协同方式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践特征
一、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
二、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五、以探索渐进为前行方式
第四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践行难点
第一节 怎样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探讨
二、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践探索
三、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应对之策
第二节 怎样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探讨
二、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探索
三、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怎样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
一、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二、法治建设的历史过程和遇到的障碍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路径探讨
第四节 怎样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简要回顾
二、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对策研究
第五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拓展运用
第一节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拉动作用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难历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教训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强化拉动作用
第二节 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
一、拉动城镇化思想认识提升
二、拉动城镇化前行道路拓展
三、拉动城镇化运作方式优化
第三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作用
一、拉动生态文明市场体系创建
二、拉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
三、拉动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创新
第六章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体制转型原理的普适意义
第一节 拉动经济全球化
一、拉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实践特征彰显拉动作用
三、正向拉动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拉动美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一、扩大开放拉动转型升级
二、深化改革拉动转型升级
三、强化管理拉动转型升级
第三节 拉动巴西经济社会发展
一、拉动发展模式重构
二、拉动工业化艰难前行
三、拉动社会融合和稳定
第四节 拉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一、在扩大开放中着力推进横向联合
二、在推进联合中着力深化经济改革
三、在深化改革中着力强化管理保障
四、未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破解可持续发展系列难题
形成经济体制转型思路
1994年3月,《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项目》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11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署《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偿援助项目》。这两件大事同时发生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走过了初始开发阶段,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并昭示着我国最后一个大河三角洲的美好发展前景。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方式、创建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才能有力有效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疑成为摆在山东省尤其是东营市面前的一系列重大难题。
一、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胜利油田的所在地。随着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的开发,以石油工业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逐步启动实施。然而,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石油资源配置作了重大调整,胜利油田生产的原油除一部分出口外,大部分通过输油管线输送到上海、安庆、茂名、淄博等地区,在东营市上马大型炼油或重化工项目已无原油可供。在实施以石油工业带动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走不通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当时摆在东营市面前的第一个重大难题。
在东营市探索黄河三角洲开发途径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发展理论正在发达国家孕育。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全球发展战略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提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即“人类困境”的全球发展模式——“增长极限模式”。①该课题研究结论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按当时的趋势继续下去,那么这个星球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一百年中到来。“增长极限模式”的问世引起世界范围的爆炸性反响,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对发展模式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首创。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②在处于当代发展问题最前沿的经济学家群体的共同推进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终于成为全球的共识。
东营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缘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3月,《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项目》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亚瑟·贺尔康先生到东营市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uNDP《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无偿援助项目》由东营市经济研究中心与荷兰、美国专家编制完成;11月22日,UNDP成员荷兰政府与中国政府在北京联合签署了这一项目文件。该文件指出,这是UNDP支持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其宗旨是通过编制一系列规划报告,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工作;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实施21世纪议程项目,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