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数字教育(2015年第2期)
《数字教育》是由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教育技术学学术性理论双月刊,16开,刊号CN-1435/G4。《数字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通过研究数字新技术和教育新理念,达到载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展示立体化教育的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互动性、丰富性、最优性的教学目的。
在人类社会快速向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转型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催生了学习型社会的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需求,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完成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十二五”目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大幅提升;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安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上述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对教育信息化方向正确而明晰的引导。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周密的方案研究、具体的项目实施才能确定落实运行的路径,这也正是我们创办《数字教育》学刊的初衷。
卷首语
本刊编辑部 在人类社会快速向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转型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催生了学习型社会的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需求,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完成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十二五”目标;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大幅提升;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安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上述核心目标的确立是对教育信息化方向正确而明晰的引导。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周密的方案研究、具体的项目实施才能确定落实运行的路径,这也正是我们创办《数字教育》学刊的初衷。 理论研究是一切实践的先导,数字教育工作也概莫能外。一方面,我们创刊的目的是推进数字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我们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邀约全国乃至世界著名教育家发表关于数字教育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收一线教育管理者、教师、研究者对数字教育的应用、研究、实践进行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经验,更希望老师、同学们分享教学过程中共同设计、使用数字化教学的案例及心得体会。 大象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都是以出版教育类图书为主的出版社。近年来,两个出版社密切合作,在纸质教育图书出版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2014年,两社又共同打造了“ADP数字学习平台”,基本实现了由教育产品提供商向教育内容服务商的转型。如何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在这个集研究开发与学习实践应用为一体的平台上,以“众创”模式集中教育、技术、出版等各个方面的人才共同努力,融合智慧,集思广益,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字教育出版之路。 数字教育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其应用与发展必将对传统教育改革起到巨大的辅助和推进作用。大象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一直以“传播新知,服务教育,出书育人,传承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数字教育研究是我们出版人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尽绵薄之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定位是立足中原教育,面向全国教育,放眼世界教育;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中小学一线教师,数字教育实践者和技术研发者。文稿以“纵、横、实、热”为主:“纵”,就是纵括从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整个教育领域的数字化研究;“横”,就是可以横跨同一时期或一个时间段之内的教、学、管理等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思考和探索;“实”,就是重在发表一线教师进行数字教育实践和宝贵经验的文章,让读者有启迪,有收获;“热”,就是对数字教育进程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共同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展现大家的创新思维和智慧,不断把数字教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数字教育》第一期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像是面临一场大考,答卷的及格与否期待着业内专家、学者和行家里手的阅判,更希望关心数字教育的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或许可以道出我们此时此刻的忐忑心情:“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真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精心浇灌《数字教育》这棵小树,使它茁壮成长,在不远的将来,让我们在繁茂的绿荫下共享创新的快乐。 收起全部↑
特稿
Feature Articles 数字教育解读 汪基德 朱书慧 ┈┈┈┈┈┈┈┈┈┈ 1 理论探索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MOOCs:一种培养数字公民的新方式 杜亮亮 张哲 张海 ┈┈┈┈┈┈┈ 8 学会在信息海洋中遨游 ——“爱学习模型”的实施阶段 方向 盛群力 ┈┈┈┈┈┈┈┈┈┈ 16 学习即“织网” ——网络社会中的学习观 刘垚玥 ┈┈┈┈┈┈┈┈┈┈┈┈┈ 23 高教数字校园 Digital Campus for Higher Education TPACK框架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模型研究 朱广艳 刘艳芳 朱珂 ┈┈┈┈┈┈ 29 “UDS”合作共同体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林青松 ┈┈┈┈┈┈┈┈┈┈┈┈┈ 37 论Flash技术在歌唱呼吸教学中的运用 赵雨心 ┈┈┈┈┈┈┈┈┈┈┈┈┈ 41 基础教育信息化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邵水潮 ┈┈┈┈┈┈┈┈┈┈┈┈┈ 46 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探究 李涵 ┈┈┈┈┈┈┈┈┈┈┈┈┈┈ 51 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网络教研探微 曹洪彪 ┈┈┈┈┈┈┈┈┈┈┈┈┈┈┈┈┈┈┈┈┈┈┈┈┈┈┈┈┈┈┈┈┈┈ 55 发挥网络优势,进行有效研究 ——以“商丘小语”为例谈网络教研的最佳组织形式 李斩棘 ┈┈┈┈┈┈┈┈┈┈┈┈┈┈┈┈┈┈┈┈┈┈┈┈┈┈┈┈┈┈┈┈┈┈ 59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包逢祺 ┈┈┈┈┈┈┈┈┈┈┈┈┈┈┈┈┈┈┈┈┈┈┈┈┈┈┈┈┈┈┈┈┈┈ 63 实践案例 Practical Cases 浅析“翻转课堂”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氧气的制取”为例 郭红霞┈┈┈┈┈┈┈┈┈┈┈┈┈┈┈┈┈┈┈┈┈┈┈┈┈┈┈┈┈┈┈┈┈┈ 67 “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李梦┈┈┈┈┈┈┈┈┈┈┈┈┈┈┈┈┈┈┈┈┈┈┈┈┈┈┈┈┈┈┈┈┈┈┈ 73 电子白板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李艳平┈┈┈┈┈┈┈┈┈┈┈┈┈┈┈┈┈┈┈┈┈┈┈┈┈┈┈┈┈┈┈┈┈┈ 78 域外观察 Foreign Observation 国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现状、问题与趋势 刘维 蔡建东 张守宇 ┈┈┈┈┈┈┈┈┈┈┈┈┈┈┈┈┈┈┈┈┈┈┈┈┈┈┈ 83 信息动态 Information Dynamic “互联网+”是第7次信息革命等五则 ┈┈┈┈┈┈┈┈┈┈┈┈┈┈┈┈┈┈┈┈┈┈ 91
数字教育解读
汪基德 朱书慧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数字化技术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数字化教育或数字教育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数字教育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将是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即智慧教育。广义的数字教育与信息化教育是同义词,它既包括狭义的数字教育,也包括智慧教育,它包括所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15)01-0001-07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就出现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等类似提法, 信息化得到世界各国的空前重视。在我国教育领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1] 数字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现实中人们也不自觉地以数字化校园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区域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2] 数字校园、数字教育这些概念也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推广又催生了“智慧城市”,在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智慧教育”的概念。可见,数字教育、智慧教育这些概念, 都是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要想准确理解数字教育、智慧教育的内涵,必须从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等相关概念入手。 一、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含义 要理解教育现代化,首先需要理解现代化。“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 世纪50 年代初的西方世界,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现象。西方学界的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有多种表述,其中经典的现代化理论认为:一是指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二是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3] 人类文明经历了两次现代化进程。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对应经典现代化理论)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对应新现代化理论)是从1971 年开始的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终结, 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现代化等。[4]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所谓现代化, 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5] 从上述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就物质文明而言,先后经历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两个阶段,以后可能还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精神文明而言,它是一个不断追求人的心理满足与人格完善的过程。而我们国家目前则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两种挑战。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教育现代化的提出可以以美国国会1958 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为主要标志。[6]1957 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导火索,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美国的政府与民众。当时美国许多学者将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归结于教育的问题,认为中小学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因此,在《国防教育法》的推动下,美国开始进行新课程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进入学校课堂,拉开了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这一指导思想在1993 年初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即到2020 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确定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再次确认了这一战略目标。而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我国学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郑金洲教授对教育现代化的界定是:“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它既是工业化、世俗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各层面理性增长的产物;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整体上的深刻变革过程, 这种变革远不限于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更应包括制度、组织行为、思想观念在内;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教育变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一旦纳入这个过程,就会呈现一种不可逆转之势,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共性增加。”[7] 南国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它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是一项系统工程。”[8]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 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的过程, 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 [9] 他从教育观念方面总结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以及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10] 教育现代化是对教育各方面的深刻变革,是由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一个过程,这是以上定义的共识。 二、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化的内涵 谈信息化不能不说信息和信息技术。广义地说, 信息就是消息、情报。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 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所以就有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革命的说法: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和使用;第二次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是电信技术的普及;第五次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这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每一次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式进步。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 是在电信技术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门综合性高新技术。[11] “信息化”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1963 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所发表的《信息产业论》①一文,但他未能对“信息化”概念作出完整的、准确的阐述。 1973 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将发挥关键作用。1980 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1984 年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人们生活的10 个新方向》等著作进一步将社会大趋势归纳为从“工业社会” 进入“信息社会”。同时期,S. 诺拉和A. 孟克提出了法国社会信息化报告,探讨了信息化社会的模式、结构、特点及信息化政策。 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至此,“信息化”一词已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使用。[12] 此后,人们对信息化的内涵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 信息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来生产、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信息。[13] 信息化就是知识化,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和吸收率的提高过程。[14] 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5] 我国发布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给出了官方定义:“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16] 以上定义说明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引起生产效率的空前提高,市场范围的全面扩大,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 成本的大幅下降,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和充分利用, 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全面上升,法制环境、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革。[17] 虽然“信息化”一词最先应用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将逐步实现信息化,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的信息化,即“社会信息化”,当然也包括教育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正式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不仅使“信息化”一词得到广泛使用,还促生了“教育信息化”的诞生。在这项计划中,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因特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雏形。而在这之前,我国的“电化教育”就在做类似的事情,只不过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网络教育的繁荣,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教育阶段。而要实现信息化教育,需要经历教育的信息化过程。这也是目前国内较为统一的认识:教育信息化是过程,是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结果和最终形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那么,如何来理解教育信息化?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18]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19]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20] 虽然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还未统一,但都强调了其主要内容: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和目的,即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体现了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等。 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产生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技术特征是: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电脑化、教育信息存储数字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教育的教育特征是: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组织方式的非线性和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