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 套装上下册)》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0年以来亦即20世纪已经过去的岁月。全书分作5卷,每卷约涵盖20年,是皆取其大体时限,而非以精确之年月日为断。《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 套装上下册)》收文范围以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出版)者为主,对最近50年的取材尤其如此。这除了有其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为了主题突出,视点集中,亦有容量、体例和现实等方面的考虑。三、《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 套装上下册)》所谓“社会人文”,主要是指带有时代“思潮”性和现实“热点”性的内容,即便这类内容,也只能择其要者,以其代表性及时效性为主,而非仅仅从科学性和学术性着眼。因此有些与正常社会人文发展明显相悖或相反的材料,如“文革”之类,由于它们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人文的实情,且延续时间较长,也不能不择要录以存真。《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 套装上下册)》所谓“论争”,即包括具有显在论争对象的交锋,也包括设有潜(隐)在论争对象的陈述;其论争既有关于特定文章观点的,也有关于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和思潮的;当然这里的论争仍以正常的“商榷”、“讨论”为主,至于一些非常的“论争”(如“大批判”之类),则不妨作为“特例”看待。另外,入选的“论争”多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及“风云”气象者。《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 套装上下册)》所谓“回读”,约有二义:一是提供文献材料,由读者自读;二是稍作综述,与读者共读。当然,这应是带有回顾和反思意味的阅读。
《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选取了近百年的著名文章,主题突出,视点集中,对理解近代中国有非常大的帮助。阅读本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而要“回读”一个世纪,就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经过“回读”,使我们的心灵稍稍平静下来,在其中隐约看到世纪人文进程的那种内在而本质的东西。本书重现历史争议,系统而详实,是一部值得收藏研究文集性的丛书。
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敏泽(1927——2004),(原名侯富林、侯民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评论家。1927年6月出生于河南渑池。1948年毕业于北平铁道学院,8月在冀中解放区参加工作,12月,任北平市军管会文管会干事,1949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理论、编辑组组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76年,在河北保定地区文化局任创作员,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艺理论室从事科研、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0年至1996年担任《文学评论》主编。
一、人啊!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的大论辩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
人道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原则
为人道主义辨护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文学的人道主义本质的恢复和深化
二、思维空间的拓展——文艺“方法热”
艺术通感的心理内容
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
打破传统手法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文学艺术面临着一场突破
论文学艺术的魅力
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
耗散结构和艺术创新
要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思维方式与开放性眼光
科技革命的启示
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
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境界
美学可以用熵定律吗?——对批评的答复
方法论放谈——兼论一元论和多样化
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三、谁创造了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论争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
关于《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的信——致黎澍同志
……
四、怎样从过去走向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
五、中国当代史学路在何方?——关于“史学危机”和史学变革的讨论
六、回到“人”自身——文学“本体论”和“主体性”讨论
七、问我?问你?——“人文精神”的寻思
八、改革开放姓什么?——关于姓“资”与姓“社”的论战
九、要不要告别革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重大原则和是非问题的争论
十、重新发现的欣悦与沉重——新时期以来的“鲁学”
十一、世纪未的“消解”——“后现代”的到来
后记
一、人啊!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的大论辩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作者简介朱光潜,笔名孟石、盟石等。1897年生,安徽桐城人。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等校,并获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长、武汉大学教授及教务长、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及文学院长等职。建国后一直为北大教授。1986年去世。著有《悲剧心理学》等;译有《美学》(黑格尔)等;有《朱光潜文集》行世。
我国解放的三十年中,文艺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发展道路是崎岖曲折的。这期间,有右的和“左”的干扰,特别是林彪和“四人帮”对文艺界施行法西斯专政长达十年之久,对文艺创作和理论凭空设置了一些禁区,强迫文艺界就范,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滋长了一些歪风邪气,败坏了学风和文风。粉碎“四人帮”之后,局面才日渐好转。但对过去形成的一些禁区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是和四个现代化的步伐不合拍的,是不可能促进文艺繁荣的。当前文艺界的最大课题就是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要冲破的禁区很多。我只就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提出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