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环岛看台湾:台北、阿里山、日月潭、台南、垦丁、花莲……陆客耳熟能详的景点的独特观察体验。
②历史的印迹:蒋氏父子在台遗迹、圆山忠烈祠等“敏感景点”的严谨考证,鹿港、圆山饭店、张学良故居、邓丽君墓园等小众景点的深入探访。
③“横行”台湾:北、中、南三条横贯公路,展现真正蕴藏台湾大美的海岛与高山,打开台湾绝美的秘密花园。
④离岛走透透:台湾离岛的神秘风情,澎湖湾的脚印串串、金门马祖的战地风光、兰屿的朴实、绿岛的海底温泉……
⑤市井与人生:由看景到看社会,了解同为中国人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这不是一本哗众取宠、名不副实的“台湾旅游宝典”
这不是一本拼抄资料、人云亦云的“台湾旅游指南”
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推荐的“读懂台湾”必备之书
大陆首批驻台记者陈斌华“十年磨一剑”的台湾深度游记
自序
人的一生究竟有几个十年?不管有几个,我都会珍惜2001~2011这“十年”。因为赴台驻点采访,我与祖国的宝岛台湾结下不解之缘。借助工作的便利,十年来足迹遍及台澎金马各地,游览了几乎所有风景名胜,更与各界人士多有交游、常来常往,还阅览了大量涉台政治、经济、社会、风土等方面的书籍和影音资料,力求不仅“驻”在台湾,更要认识台湾、读懂台湾。
相比大陆的很多省份,台湾确实是个“小地方”,但这个小地方却有不容小觑的大历史、大故事、大美丽。写一本描绘台湾各地美丽风光,细述宝岛渊源风物掌故,并铺陈开去,让读者能借由轻松的旅途,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故事、生活与情感的书,是我的多年夙愿。
在确定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合作、构思书稿之始,我就想好了这个书名。“自在台湾”有三层意思:一是我“自己”在台湾,这是一个大陆人在台湾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代表官方,非职务行为,只是一家之言;二是读者可以借助此书“自助”游台湾,在个人游开放之后为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提供一本参考书;三是冀望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沟通能够“自由自在”,再无窒碍。
写书是痛苦的煎熬过程。虽然自以为熟悉情况,也有诸多积累,但我信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加上向来不敢以私害公,因此只能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写作,有时为核清一个细节反复查阅资料、多方求证,甚至利用驻点的机会实地踏访,历时四个月才拿出初稿,而后又几度修改润色、选配图片。一路走来,可谓辛苦备尝,自认虽不是最好的写作,却称得上是最具诚意的写作。
全书分为环岛看台湾、历史的印记、“横行”台湾岛、离岛走透透、市井与人生等五章。虽然也涉及台北、阿里山、日月潭、台南、垦丁、花莲等陆客耳熟能详的城市、景点,但都力求有一手的观察和人文角度出发的体验;而对于少帅张学良幽禁之地、鹿港小镇、邓丽君墓园等小众景点,我有深入的探访,更在史实上小心求证;对于大陆同胞甚至连台湾同胞都难得前往的台湾主要离岛和三条横贯公路,我多次冒险前往,希望能向读者展示真正蕴藏海岛大美的高山风光,走进藏于高山深处的秘密花园。而“市井与人生”一章,则藏着我的一份期盼,希望读者到台湾,不仅看到台湾之景,也能好好了解这个华人社会,了解同为中国人的另一个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从事涉台新闻报道与台湾问题研究近20年,我越来越认识到,两岸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台湾海峡的天堑之隔,而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距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搭两岸“心灵之桥”,两岸同胞才能相向而行,逐渐心灵相通,而如果能够心灵相通,两岸的问题则会一通百通。因此,我愿这本小书能成为架起两岸心灵之桥的一块小小基石。
本书终于在2012年春天即将付梓。此刻,我心中充盈着感恩。真心感谢各位帮助过我的亲友、同事们。因时间匆促,对一些景点、掌故的了解、记忆可能存在错漏,因此本书谬误之处想必不少,敬请指正。
陈斌华
2011年7月11日初稿于香港皇后大道东
2011年7月27日二稿于内蒙古格根塔拉草原
2012年3月23日定稿于新华社新闻大厦
1993年进入新华社总社工作,长期从事涉台新闻报道。2001年2月作为大陆首批记者赴台驻点采访,十年来足迹遍及台湾各地。曾任新华社港台澳部副主任、高级记者。2016年4月调任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年从事台湾问题研究,获聘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等。
著有《驻点台湾: 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亲历台湾“大选”》、《中国国家地理推荐之旅——台湾》(合著), 主编《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台湾风土大观》。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被收入《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等。
◆环岛看台湾
1、浸在乡愁里的老台北
2、台北东区夜未眠
3、台北不可一日无此山
4、一潭好水洗日月
5、阿里山:不见姑娘美如水
6、这个城市叫“成功”
7、沉醉在高雄的小爱河
8、有些想念,遗忘在垦丁
9、转角遇到太平洋
10、 花莲:“最后的净土”会粘人
11、 礁溪:泉水叮咚“温柔乡”
12、 野柳:造物爱人亦弄人
◆历史的印记
1、庭院深深锁“少帅”
2、风流蕴藉的台北故宫
3、何日君再来——探访邓丽君墓园
4、鹿港:徘徊在文明里的小镇
◆“横行”台湾岛
1、北横:挂在峭壁上的风景
2、中横:搂抱台湾美丽的腰身
3、南横:行至路穷处,坐看云起时
◆离岛走透透
1、绿色没有椰子树
2、惊心动魄访兰屿
3、至今神秘龟山岛
4、小琉球的小风情
5、浪漫的澎湖湾
6、金门:战地唱响田园牧歌
7、马祖:从“海上战马”到“海上桃花源”
◆市井与人生
1、闲淡在水边
2、夜市里的五味人生
3、台北周边老街巡礼
4、这里很“客”气
5、走进台湾象牙塔
6、追随妈祖的神迹
附录:台湾旅游相关资讯
致谢
阿里山:不见姑娘美如水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大陆游客无论是乘坐小火车还是旅游大巴上阿里山,往往是伴随着车里播放的《高山青》歌声开始行程的。我几次乘小火车上阿里山,同车厢的大陆游客一听到,都会兴奋地随之轻轻哼唱起来。
大陆人对阿里山的知晓与想象,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首收录于音乐课本的歌曲,也因此从一开始就对这一台湾知名景点有了“美丽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以为《高山青》的歌名叫《阿里山的姑娘》,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歌谣。其实,《高山青》创作于1947年,填词者为知名电影人张彻,作曲者为周蓝萍、邓禹平,是台湾光复后在台湾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主唱者为该片女主角张茜西。
第二个误解,就是把阿里山想象成黄山、九寨沟一样的人间仙山,拥有绝佳的风景,还有“美如水”的姑娘在山涧边载歌载舞……以至于有些人到阿里山游览一番后,发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慨。
阿里山美不美?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阿里山很美,因为有小火车、日出、晚霞、云海、森林这“五奇”,但要从整体上看,确实稍逊黄山——毕竟“黄山归来不看岳”。
上阿里山有两种方式,一是开车或乘坐公共汽车、旅游大巴沿盘山公路而上,二是乘坐森林火车。从嘉义北门火车站到山顶,前者仅需两个多小时,相对灵活,后者需耗时3个半小时,安全系数低。2011年4月27日就发生翻车事故,造成5名大陆游客死亡、百余名游客受伤的重大意外,而在8年前也曾发生过一次翻覆事故。但乘小火车上高山毕竟是难得的体验,因此游客仍然趋之若鹜,很多时候一票难求。
阿里山森林火车是当今世界三大登山铁路之一,原是日据时代殖民者为掠夺阿里山森林资源、运送木材而建的,现在主要用作观光客运,动力机车也由蒸汽机车改为柴油机车,但仍是窄轨和小火车。更为特别的是在全长71.4千米的路程中,自海拔30米上升到2216米,沿途可观赏到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森林带的植物种类变化和山脉、溪谷的美丽景观。
在森林火车正常全程运转时期,小火车从嘉义出发抵达竹崎站后,开始穿山越岭,时而作螺旋形攀爬,时而作“Z”字形曲折前进。车窗外茂林修竹,槟榔树并肩挺立,高山长青,涧水奔流,野趣天然。尽管车厢摇摇晃晃,但游客却大多只顾欣赏沿途美景而不觉心慌。
火车抵终点阿里山站,走出车厢,迎面扑来的是清新的空气和微微的凉意。即便是夏日,海拔超过2200米的阿里山气温只有十来度。出了阿里山站,就是面积约有1400公顷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区的入口。关于阿里山一名的由来,相传250多年前,台湾14个原住少数民族中的邹族有一位酋长名叫“阿巴里”,勇敢善猎。他带领族人翻山越岭到这里打猎,常常满载而归,族人为纪念他,将这里命名为“阿里山”。
云海是阿里山“五奇”之一。我几次去阿里山,刚到山上的旅馆区,就能见到云雾从山谷中升腾弥漫开来,顷刻之间,群山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除了云海,日出、晚霞这“两奇”也是多数高山必有的景象,不过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很有特色的。
阿里山的祝山日出颇负盛名,而且特别的是看祝山日出,要摸黑乘坐森林火车到祝山。日出并非天天有,能否看到全凭运气。我去了两次,成功率只有50%。看到的那次,在裹着羽绒大衣御寒、忐忑不安的一番等待之后,突然看到一轮红日从群山之中、云雾霞光之间喷薄而出,不禁兴奋地叫出声来,颇有苦尽甘来分外甜蜜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