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丛:我的七○印迹》描述作者四十年前第一次赴华留学两年的经历,并就中西文化微妙的差异进行思考,讲述一个二十几岁的法国留学生怎样日常生活当中品出了中国文化的滋味。巴黎大学中文系刚毕业,“终于来到心仪已久的神秘国度,怀着真心诚意要融入这个让我们找不到北的社会……”
以哲学家的眼光看中法交往的旧事,以教育家的眼光评价海外汉语教学现状,妙趣横生。
诗曰:赤县倾情白乐桑,微言印迹写时荒。诚心笃爱汉文化,灌顶醍醐胜琼浆。
法兰西的诱惑
——序“巴黎文丛”
对于中国之外的国家,法兰西的诱惑堪称世界第一。 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诱惑除了历史上那位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和镇压反动势力并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官、颁布《法国民法典》、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拿破仑,以及领导法国人民抗击德国侵略、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和“戴高乐主义”的戴高乐,法兰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编织的由“陈年旧事”组成的灿烂的文化风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远流长。 文艺复兴中后期,欧洲视中国为“修明政治之邦”,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与好感,遂兴起“中国热”。 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互示理解与友情之后,汉学作为文化形态开始影响西方文化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事件。 同时,法国在历史、文学、艺术与科学诸多领域,也成为中国人最为追慕的国度。
“巴黎文丛”诞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是有意而为,也是无意巧合。1993年我开始在学海“游泳”,当游到蓝色海岸时,惊异地发现法国汉学的风光特别璀璨,遂勾起我对当年在法国执教时许多往事的回忆。20年来,我一直想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将历史上那些中国学者和作家借助文学所再现的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及社会风情的著作钩沉出来,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关系。 我想到陈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隐渔、曾钟鸣、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陈学昭、冯沅君、陆侃如、苏雪林、戴望舒、闻家驷、傅雷、郭麟阁、齐香、罗大冈、李治华、张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跃于法国文坛的程抱一、张宁静、卢岚、桔子、萧良、黄育顺、吕大明、蓬草、绿骑士、黄晓敏、山飒、戴思杰等作家,还有著名学者柳鸣九、郑克鲁、沈大力、董纯、李玉民、袁树仁、钱林森、孟华、郭宏安、余中先、金丝燕等。 他们大多两栖于文化与文学之间,都在为两国的文化精神“立传”,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桥人和摆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闲居,在筹划“法国汉学研究专辑”之《汉学研究》时,这个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跃起来,于是诞生了编辑出版“巴黎文丛”这个创意。 在熙熙攘攘来往于北京与巴黎之间的学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国文学翻译大家和作家,他们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长河两岸的景观日益赏心悦目。
“巴黎文丛”很像一次关于法兰西的文学笔会。 与会者所带来的作品分别是柳鸣九的《塞纳河之灵》、沈大力的《法兰西风云录》、董纯的《巴黎镜花缘》、李玉民的《法兰西之吻》、白乐桑的《我的“七○”印迹》、郑园园的《和法国文化的美丽约会》、吕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鸟》、绿骑士的《花都调色板》、黄晓敏的《波光掠影法兰西》、岑咏芳等的《巴黎意,故乡情》和阎纯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 这些作者基本都通晓中法两种语言,深谙中法两种文化,多是神奇的“画师”,他们自拟文题,用其或朴实或高雅的笔墨,从不同的视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绘了他们所认识的法兰西精魂。
“巴黎文丛”中只有《我的“七0”印迹》的作者是一位法国著名汉学家,他写自己留学中国的生活,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被前任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称为是具有开拓性的好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美和源远流长。 在书中,作者“既用一种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同样也用一种亚洲的目光看西方……这正是一种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进一步考虑究竟是什么拉近我们,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中国人和法国人,彼此同样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谋大事”。
读“巴黎文丛”很像乘坐旅游车观光,既可在时光隧道里读历史,又可在纷纭社会中看现实。 总之,“巴黎文丛”多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法兰西的魅力与诱惑,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精神的记录与诠释。
阎纯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白乐桑,著名汉学家。1973年至1975年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学习。巴黎第七大学汉语言文化博士、全欧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创始人及首任会长。现任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专家、法国汉语专业师资合格会考评(CAPES)委员会主席和法国教育部汉语学习大纲编写小组主编及中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03年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和法国教育部骑士勋章。著有《再见了,中国》《说字解词》《全国高中外语学习大纲——汉语学习大纲》《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中文之道》等作品。
激情发现:白乐桑开拓性的好书(代序一)/苏和
比较留学(代序二)/李玉民
我的老师白乐桑(代序三)/俞文虹
印迹
第一批交换生
古典音乐
加了白糖的西红柿
法国脸和大号码的鞋子
眼睛和走路
大蒜·朝鲜同学
谦逊的盛宴
佛和一两米饭
吃与消化
盘子里的哲学
假菜真做
法国使馆请吃饭
赖在医院练口语
不守纪律的法国人
荸荠的故事
冬天的颜色
城市——倾斜的街道
乡村
形形色色的笑容
安东尼奥尼
颐和园与无神论
“可能……”
再见了,中国
“礼物”还是“礼品”
冰岛
声东击西
《哲学与保存西红柿》
称呼
直接
模糊的逻辑
浪漫主义
书写和呼吸
汉字
外来语
书写和空间思维
复兴
语言文字与一个民族的思想
带学生去北京实习
香港的“噩梦”
我当时接触过的名人
我身边的汉学家们
附录一:白乐桑的汉语人生
附录二:法国汉语教学总督学:我也曾经上山下乡
附录三:法国首次任命汉语总督学统管中学汉语推广
附录四: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先生谈汉语教学
附录五:中法哲学家眼中的“天人合一”
周一的晚上,大约夜里11点,在去北京语言学院的路上,我才意识到语言学院的一个来接我们的老师,一路上跟我们讲的是——意大利语!
“老师,对不起,”我对他说,“我们听不懂你说的话,我们是法国人,不是意大利人。”
“我知道,可是意大利语和法语,差不多一样嘛,是不是?学院里没有足够的说法语的老师,所以就派我来接你们了。”
我说:“法语和意大利语是两种比较相近的语言,但是我一点也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这位老师看起来很惊讶,也很失望,于是他在剩下的路程中一直保持沉默……
到了半夜,吃了语言学院食堂迎接我们的一顿小吃之后,耳朵里还带着飞机的轰鸣,我来到安排好的宿舍,语言学院10号楼3层的一个房间。我先到房间对面的盥洗室,想洗洗脸清醒一下,再喝点水解解渴。
这时候碰到一个中国同学,他住在同一层楼,正准备去旁边的厕所,跟我打招呼:“Bonjour,jevaisauxcommodit6s(您好!我要去出恭)……”
离开法国24小时之后,等了若干年后,第一次和中国朋友的亲密接触,一个中国老师说意大利语,另一个中国学生使用的是路易时代的古法语!
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明白,这些学生学习法语的途径只有两个:一个是法文的《北京周报》,内容是关于帝国主义和党内修正主义的问题;另一个是19世纪法国的小说选本。
我正在水房喝水,听到那个“出恭”回来的同学在我后面大叫:“小心!你喝的是凉水!”
“我知道啊,太好了,我正渴着呢。”
“可是,你干吗喝凉水呢?”他一脸惊讶地问我,然后说,“到我的房间来吧,我给你点儿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