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研究》阐述了对于体育的认知以及对于大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作用,从体育与锻炼开始述说,对中学生锻炼态度的跨文化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研究、肢残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大学生的奥运态度看体育教育教学等内容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现象。①作为社会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同时又为其服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三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体育。
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促进健康、增强身体素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它结合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构成完整的现代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科学化、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要求,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追求增强身体素质的实际效果,更要追求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满足,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欣赏水平,以此来为精神、体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国家培养和输送21世纪竞技型、开拓型的体育人才。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科学系统的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团体在身体、智力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以创造出优秀的运动表现。竞技体育一般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手段,以探索人类运动的极限为目的,实现人类竞技运动能力的最大发展。
竞技体育广泛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竞技运动的能力,探索人类运动的极限。体育竞赛具有对抗性、惊险性、戏剧性和艺术性,易于传播丰富的社会文化,在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世界和平方面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是指以健身医疗、娱乐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休闲时间也愈来愈多,这就会带来社会体育广泛性和普及性的增加。尤其是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民体育意识大大增强,体育爱好者数量增加,助力了我国社会体育行业的良性发展,内容多样化、形式灵活化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健康娱乐中心竞相开办,健身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陈广卿,男,浙江金华人,1985年9月1日出生。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7年起至今就职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校园足球发展。目前任体育与健康课以及军事理论课教师,校足球队教练。
前言
绪论
一、终身体育的概念与含义
二、终身体育的意义
三、终身体育的思想内容
四、终身体育简述及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章 体育的概念与锻炼的基本原则
一、体育的概念与分类
二、体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四、体育运动与保健
第二章 中学生锻炼态度的跨文化研究
一、中学体育健康教育普及情况
二、中学体育基础设施及运动场地建设情况
三、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地域差异
四、中学生锻炼态度的文化差异
第三章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概述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评
三、大学生日常锻炼情况
四、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 肢残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二、肢体残疾学生锻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
三、肢残生锻炼态度、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肢残生与健全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比较
第五章 从大学生的奥运态度看体育教育教学
一、奥运会社会态度测量方法
二、残疾大学生奥运态度研究
三、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
四、残疾大学生对残奥会社会态度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运动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习惯于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基本知识,而不注意学生的态度、兴趣和习惯培养。没有正确的态度,没有运动兴趣和良好的运动习惯,学生不能真正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基本知识,当然不能实现全身素质的提高。相反,学生对锻炼有很强的兴趣,也有良好的运动态度和习惯,将会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参与体育运动。例如,大多数学生现在不喜欢跑步,特别是女孩听到跑步就抱怨,更不用说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而速度和耐力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个基本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跑步的锻炼兴趣呢?经过实际调查,要把教学内容和受学生欢迎的运动结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具有竞赛性的课程内容,例如5~6人一组进行30米、60米的快速冲刺跑,本组跑在最后一名的学生随下一组再跑一次或罚做伏卧撑。这样人人都不想跑最后。另外还可以进行接力比赛等,寓教于乐,这样,教学效果会明显一些,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运动意识。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既要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又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能称之为良好的运动习惯。学习者应该知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能力,这是终身发展、维护和增强健康的捷径。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知道如何行使科学的方式,不仅会影响运动效果,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只有了解和运用科学运动方法的基本原理,才能达到预期的体育运动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向学生教授科学运动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如何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好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下面介绍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控制运动强度。脉搏在16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为80%;14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为70%;12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为60%;110次/分的锻炼强度大约为50%。锻炼强度小于50%的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大于80%的属于运动训练的强度。对于一般人来讲,身体锻炼时,脉搏控制在(110~160)次/分为宜。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时间。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严谨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在反复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老师不仅要传授,还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主要特点是有计划和有目的。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结合其职业特殊需要和未来职业选择,考虑个人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步形成习惯。
3.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效仿对象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课堂上,要规范讲解,加强方法指导。
(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题,教材和学生进行互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预习,上课时,学生就可以走出教材和教师互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按照生物钟有规律地做息,不晚睡不赖床,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周体育课只有90分钟,距离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还很远,学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制订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训练计划,持续进行运动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