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无数令人称叹的历史事件。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中华五千年大讲堂》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
著名的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绵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改革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学习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尤其需要从过去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人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中华五千年大讲堂》因其独特的体例在普及历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中华五千年大讲堂》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新的元素。鉴于此,我们精心推出了这本《中华五千年大讲堂》,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中华五千年历史。
一、内容全面,体例科学。全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民主与新生等7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与品味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链接”,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对正文进行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一目了然。
二、语言通俗,图片丰富。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读物,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另外,本书还精选了20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力求达到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而且是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经典。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三、全新理念,理想读本。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使读者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侨大讲堂:中华五千年大讲堂》:
远古人类
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在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这种认识可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得到证明。
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出的猿人遗骨和遗物的化石中可以看出: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是距今有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另外,还有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
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地带是一片宽广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在元谋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层中,元谋盆地内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层的河湖沉积而形成的地层里,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经过考古学家们检测,这两枚牙齿属于170万年前的一个原始人,男性,30岁左右。
它确证了中国人的历史起源和存在。在发现这两枚牙齿化石的同时,从褐色黏土层中出土的还有7件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刮削器与脉石英石核。从这一古迹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萌芽。
又过了几十万年,也就是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
他们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脊骨。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年到1965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蓝田人比后来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要小一些,大约有778毫升。但是有一点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而且这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这个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直立起来,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后来出现的北京人,他们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残存着某些猿类的性质。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只1.558米左右,女性平均身高约1.435米。他们和现代人相比较,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看不见下颌,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的脑壳比现代人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头盖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缩。平均脑容量是1075毫升,仅仅是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75%,但是,他们比现代类人猿的平均脑容量大一倍以上,类人猿的脑容量只有415毫升。
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还是石器。考古学家们以北京猿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为依据,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
北京猿人还有一个更为进步的举措是已经会人工取火,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数米的灰烬层,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久,也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保存火种,不需要火时用灰土盖上,使火阴燃,到下次要用火时,扒开灰土,添上草木,经风一吹便能引燃。灰烬中被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朴树籽,则证明北京人已经能使用火烧熟食物。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进化了。我们从遗迹中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活动的原始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我们把他们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
山顶洞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于是产生了原始人群。后来,又逐渐演变为氏族公社。
钻木取火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进化的传说。这种传说大多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情景进行的一种想象。
原始人的工具很粗糙,所以就难以抵御周围猛兽随时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正当人们为没有理想的住处而发愁的时候,部落中的一个人看到了树上的鸟巢。他发现鸟儿白天出外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巢中栖息,地上的野兽无法伤害它们。由于树叶的遮挡,下雨天也不会被淋。由此看来,居住在巢中既安全又舒适。于是,那人便依鸟巢的样式筑造了一个可以住人的巢。后来,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造起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人把这称为“构木为巢”(巢就是鸟窝)。传授给他们这种做法的人被称为“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就是捕到的野兽,也连毛带血地吃了。后来,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明了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其实自然界中火的现象早就有了。火山爆发,会喷出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起初,原始人看到火时,不会利用,反而非常害怕。后来偶尔拾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香美。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保存火种,使它常年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