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F. Wright,1913—1976)关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论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演讲稿为基础写成此书,一经出版后,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书评,甚至在此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新的书评出现。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佛教的必读之书。
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芮沃寿 ( Arthur Frederick Wright,美国,1913—1976 ),194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佛教研究学者、耶鲁大学查尔斯�6�1西摩讲座历史教授。芮沃寿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专家,他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并在二战后将研究转往中国儒家思想和隋唐史这两个新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汉代的思想和社会
第二章准备时期
第三章驯化时期
第四章独立成长时期
第五章挪用期
第六章佛教在中国的遗产
第一章汉代的思想和社会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佛教改变中国文化是东亚历史上重大的主题之一。3这个历程可以追溯至将近两千年前。而且无论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人生活和思想的哪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通过检视这样一个历程,我们可以指望学到什么?在一般的层次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某些模式,这与我们20世纪世界的文化问题有特别的相关性。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对宗教作为把一个伟大文明的元素输入到另一个文明的载体的角色有所了解。这可能会引导我们批判地反思汤因比的理论,即:宗教在保存一个瓦解的文明和它的继任者之间的连续性元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大乘佛教——作为“内在无产阶级的教会”,在汉文明中断时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接下来,我们可以对佛教作为世界宗教的特性,及其与其他伟大信仰的相似或不同之处,作出暂时的判断。当我们考量佛教在中国历史4中的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印度与中国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还要警惕那些以“东方文化的一体性”(the unity of Oriental culture)为假设前提的种种阐释。后,我们应当找到理解中国文明的线索:对其思想特有的和持久的模式的洞察;理解其文学与艺术传统、其制度以及个人与群体行为模式的关键。并且,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不把这些事物看成是静态的实体,而看成是为了应对不断变动的环境带来的长期挑战,而随着时间变迁的文化的各个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