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编著的《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是一本具有一定开拓性和系统性的旅游会展教材。其十三章内容几乎涵盖了节事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节事活动开展前的策划、可行性研究,到节事过程中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现场管理以及节事活动结束后的收尾和工作总结等,乃至和节事活动相关的进度时间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赞助,法律和风险管理都辟专章进行阐释。被列为“上海旅游会展教育高地建设系列教材”之一,并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015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
本书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活动策划与管理的理念、观念和方法,结构比较严谨,论点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引用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阐释,是一本具有一定开拓性和系统性的旅游会展教材。
第四版序言
近年来,我国节事活动蓬勃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之后,竞相举办大型活动已经成为政府热衷之事。大型节事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善地方旅游形象方面所体现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政府广泛认可的不争事实,至于“节庆经济”所带来的好处,也得到各方的认同。不仅大城市激烈角逐诸如大型体育赛事、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权,而且小城镇也纷纷极力推进旅游节、物产节、民俗节等地方节庆的组织与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主题的节庆已经达数千个,有的地方则呈现出“月月有节”、“天天过节”的火爆景象。现代节事活动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组成部分和颇受社会关注的现象之一。
我国节事活动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自1981年洛阳牡丹花会首创现代节庆的开端以来,我国的节事已发展逾三十年,在这一阶段,现代节庆作为时代的产物,它的涌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我国节事给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负面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速发展的、“光鲜”的节事现象背后,暴露出隐藏着的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以声势浩大、明星云集的开幕晚会作为节庆活动的代名词,缺少“节日”应具有的节日氛围,在制造“欢乐”方面差强人意;(2)主题雷同,撞车现象严重,缺乏新意,形式大同小异,如全国以“旅游节”为名的节庆不下百个,多有商品展销、经贸洽谈等陈词滥调的活动;(3)耗资巨大。(4)公众的参与度低,参与热情淡漠。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及对节日文化盛宴的享受是对节日传承与保护的最好支撑。在狭隘的“经济效益”和“彰显政绩”的驱使下,政府表现出对举办节事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群众的自发性,也就是说我国节事的“他组织”力量远远强大于“自组织”过程,缺乏内生动力的节事,老百姓视之为他者,事不关己,漠然处之。(5)地方政府的跟风现象严重,盲目上马,使得节事活动呈现浮躁、无序、低效的态势,少数节庆甚至诱发了地方百姓的抵触情绪。
早在2008年1月,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曾联合颁布了《关于建构合理演出市场供应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严禁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公款邀请演艺明星举办节庆活动,减少节庆大型演出活动的数量和规模。2013年3月13日,文化部部长蔡武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时表示,针对群众反应文艺演出动辄上亿元的问题,将进一步严控政府主办财政出资的节庆活动,严禁使用财政资金邀请各类名人明星参与活动,严控在节庆活动期间举办大型文艺晚会,从源头上遏制大制作和公款请明星的现象。如今,在“三公经费”削减的态势下,2013年之后的中国节庆活动已面临调整、“瘦身”和转型,节事产业亟待升级。
三十多年来,从曾经流行一时的“招商引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的口号唱响,到如今开始回归理性反思,节事活动在宣传地域优势,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区域发展,强化对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不可否认,但它在策划和管理上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市场化运作方面还差强人意,远远不够。如何将大型节事以一个项目的形式放在市场背景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是摆在节事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四版的修订,我都力求使得本书的体系构架和结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做到同步,以项目管理的框架来阐释如何进行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但仍然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卢晓
201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