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文集。书中作者均为中国研究古代小说方面的专家。文集包括罗小东《山海经的巫术文化解读》、张庆民《关于幽明录、宣验记再思考》、俞晓红《唐人小说寺院游寓故事的文化解读》、王齐洲《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傅承洲,男,1958年10月生,汉族,湖北省仙桃市人,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10余部,代表著作有《明代文人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冯梦龙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
《山海经》为“小说之最古者”辨析
《山海经》的巫文化解读
关于《幽明录》《宣验记》的再思考
唐人小说寺院游寓故事的文化解读
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宋元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
明清以来“三国”说唱文学编创经验综探
明代隋唐历史题材小说的文体探索
从道德官场到世俗官场——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官场描写管窥
招安:成功即失败——宋江悲剧再认识
神怪小说批评中的偏见与误解
论古代通俗文艺伦理叙事中角色的“道德困境”——以“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为例
《西游记》与“目连戏”渊源辨
关于《西游补》的几个问题
吴晓铃《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述议
论《金瓶梅词话》叙事时间的若干问题
朱谋□《异林》小说辑佚价值初探
《聊斋》丛脞录——说“亚魁”
《聊斋志异》“路遇鬼使”母题域外渊源及冥间正义崇拜
《四库全书总目》“退置”于小说家类的作品考辨及其他
纪昀笔记体小说及其写作思想的再认识
《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
雅俗之辨与《儒林外史》的隐性评价体系
杨执中原型人物考论
生日与《红楼梦》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从芒种饯花与怡红寿宴谈起
论《红楼梦》中婚姻习俗的文学意蕴
《红楼梦》私人空间及相关物象书写的文化意蕴
《红楼梦》演述《牡丹亭》折子戏的功能与价值
家庭文化视野下的王熙凤
论清代《红楼梦》批评“幻不失真”的审美观念
《风月鉴》作者生平及家世考
《老残游记》三论
后记
《中国古代小说考论》:
唐时佛典文化传播的主要空间在寺院,寺院面向黎民俗众的主要传播渠道则在于僧人讲经。唐代诸多以寺院游寓为内容的文言小说,从多方面描写了游寓者在寺院中的各色活动。他们常常与僧讲经、观听俗讲,动则观花、静则咏诗,有时因困寄身,有时又借机猎艳。对这些作品作一解读,可以知悉唐土寺院游寓文化的基本状貌。
唐人小说写及游寓寺院的作品中,皇帝宫娃、王侯公卿、文人学士等,均会成为故事的主人公。王仁裕《大安寺》篇,叙唐懿宗用文德治理天下,海内宴清,于是懿宗每每微服私游寺院,常去的寺院是大安国寺。民间奸猾之徒掌握了这一情报后,又了解到大安国寺有江淮进奏官寄放了一千匹苏州绫罗在院内,于是暗中纠集群党,选了一位貌似懿宗者,穿上懿宗私行时常穿的服装,多以龙脑香熏衣,带着两三个仆从,悄悄进入寄放绫罗的院子。奸猾之徒得以成功冒充懿宗,以赠物乞丐的方式,骗走了进奏官寄放在安国寺内的千匹绫罗。正是因为懿宗私访寺院较为频繁,以致寺僧真假莫辨,对假皇帝信以为真,在假仆从的暗示下,主动说出寄放物品的所在,并开柜取绫而至罄净。故事何以发生在大安国寺,乃因安国寺有名僧荟萃,而皇帝王侯常至之故。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叙唐时长安寺院特征时有云:“名德聚之安国,士大夫之家人道,尽在咸宜。”主要生活在宣宗、懿宗、僖宗时期的诸王之孙李洞(约838-897)有《题新安国寺》诗云:“佛亦遇艰难,重兴叠废坛……开讲官娃听,抛生禁鸟餐。钟声入帝梦,天竺化长安。”诗作对帝王宫女沉迷于寺僧讲经的景况作了高度的形象化概括。从诗题和首两句诗意看,这首诗当写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因安国寺在唐武宗时毁于会昌法难,唐懿宗于咸通七年重建,故李洞诗有“重兴”之语。唐懿宗还有哭迎佛骨的举动。据《旧唐书》卷十九上《懿宗纪》言,咸通十二年,懿宗亲至安国寺,设万人斋,赐讲经僧沉香高座。由此可知,《大安寺》所写故事,乃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依据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