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阶层分化中的联姻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总报告从整体上论述了北京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念,是对全书观点的概括与总结;专题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青年婚恋问题的形成机理及状况进行深入探析;访谈篇通过对典型访谈案例资料进行汇编,从感性维度更立体地呈现当代大城市青年的婚恋问题。
自序:悄无声息的婚恋革命
廉 思
这本书是青年蓝皮书的第三本,在前两本蓝皮书中,我们的课题组围绕着当代中国青年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一部蓝皮书的副标题是城市新移民的崛起,聚焦青年阶层流动的第一个关键词户籍,讲述的是在大城市生活工作但没有取得大城市户口的年轻人,包括白领、蚁族和农民工。第二部蓝皮书的副标题是流动时代下的安居,聚焦青年阶层流动的第二个关键词住房,讲述的是大城市青年的居住焦虑和住房分层。第三部蓝皮书的副标题是阶层分化中的联姻,聚焦青年阶层流动的第三个关键词婚恋,讲述的是大城市青年的婚恋困境。我们试图通过这些青年阶层跃升中的不同关键词,来揭示转型中国社会中一代青年人的群像。
其实,在刚接到北京青年婚恋问题研究这个课题时,作为项目负责人,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始终认为,社会学解决的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带有规律性的群体问题。就像当年研究蚁族时一样,如果是个体生活遇到困境,那不应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需要去求助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只有像蚁族那样具有相似特点的大量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在一起,才能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同样,婚姻问题如果谈及个案,那是心理学家和婚恋专家探讨的问题,社会学关注的婚姻,一定是有大量共性的婚恋现象或新趋势的出现。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共有558万对新婚夫妇,结婚率比上年同期下降7.5%,而2017年上半年有185万对夫妻离婚,离婚率比上年同期上升10.3%。中国离婚率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离婚率最高的是北上深广,竟然与一线城市的排名完全吻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王宝强离婚案,还是WePhone开发者苏享茂自杀事件,无论是婚姻问题进入《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还是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当代中国青年的婚姻关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示它的到来,而是悄无声息地走到每个人的生活圈子里,让身处其中的你不经意间会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人类结婚无疑是为了组成家庭,而家庭这一形式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的最佳诠释。纵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信仰,是家庭而非个人,构筑了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基石,这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正如生物进化学家所指出的,群居生活为最早期的人类社会成员创造了竞争优势,因为群居意味着安全与保护、获得食物,以及繁衍后代的机会。因此,通过婚姻关系组成家庭的结合形式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如果我们把历史拉长就会发现,与动物相比,人类的生命周期十分奇特。在人类早期的形态智人物种中,就已经出现家庭的形态。家庭能够成为人类的一种核心的组织形态,是源于基本的生物事实:人类的后代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自食其力。这是因为人类食物的采集方式比动物要复杂得多,需要一整套社会系统来维持,后代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就复杂得多。人类后代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食物和住处,还为了学会将来在社会中所需的各种能力。这就导致人类的学习时间比动物长得多。断奶后的人类后代不仅需要成年人继续抚养,还需要成年人对其传授一二十年的知识。因此,人类的后代在较长的时间内都需要喂养、教育和保护,也就是说人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他们的后代。
因此,人类这种生存方式的特点,使得照顾后代不仅是母亲的责任,更需要父亲的参与。人类抚育后代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人类的男性必须同女性一起紧密地照看他们的后代和训练他们的后代,才有可能让他们的后代在这个世界存活下去,使基因得以传递。
为了保证男性能参与到保护和照顾后代的漫长过程之中,就必须使他们安心。而安心的核心在于让男性能够十分确定他哺育的后代就是他自己的孩子,否则他对孩子的长期投入和付出可能就是在帮其他男性传递基因。这就需要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保持稳定的交配行为和长期的伴侣关系。这种长期稳定的行为关系婚姻,既可以让男性确定自己是孩子的父亲,也可以保证其能够承担起长期养育自己后代的责任。可见,人类复杂的生存系统产生了一套生活组织方式来使物种繁衍。人类在长期的进化演变中,逐渐采取了婚姻和家庭的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而动物就不同了,它们的食物采集方式相对简单,对于生存技能的要求也比人类简单得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少于人类,因此大多数动物的雄性不会对他们的后代进行照顾,照顾后代的责任都落在了雌性身上。在黑猩猩的系统中,一个雌性个体一旦进入发情受精期,为了怀孕就可能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与多个成年的雄性黑猩猩进行交配,这样的结果就是,雄性黑猩猩无法得知群体中哪个幼崽是自己的后代,也就不会对群体中的幼崽付出太多精力。但是对于黑猩猩种群来说,其实没有多大损失,群体的幼崽所需的生存技能只需要妈妈教授就足够了。因此,在黑猩猩物种中,没有发展出稳定的伴侣关系,也没有婚姻的结合形式,更无须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组织形态。
可见,人类的交配系统是建立在雄性和雌性结伴合作的基础之上,凭借着两性的合作以完成共同抚养后代和形成长期纽带的任务。合作的形态是家庭,合作的纽带则是婚姻。婚姻,这种人类特有的组织形态,其实质反映出人类社会组织的一个关键性特征人类的雄性和雌性如果想让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基因)能够存活下来,就必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结成稳定的关系,彼此合作着一起抚养孩子。
可见,婚姻对人类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使得人类繁衍生息、绵绵不绝,最终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物种。阿里斯多芬曾说:宙斯也害怕人类团结起来的力量,而将人们分裂成一半。据说,在分裂之前,每个人都有四只手、四条腿和一张双面脸,同时集合了男性与女性的特征。而今,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除非能够找到命定的另一半,否则将注定孤单。这个神话故事的世俗意义表明,婚姻已经成为我们个人身份建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虽然理论上丘比特之箭可以射中每一个人,但爱情和婚姻都不是盲目的。在婚姻这种神圣的仪式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婚姻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几千年来,婚姻一直是增加资本、构建联盟、组织分工的主要手段,它甚至是人类建立所有关系的基石。人们通过婚姻获得最重要的东西家庭。家庭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是社会网络功能和个人需要功能,前者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后者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在十九世纪,即便是最发达的国家,人们也认为每个人都应当结婚,如果一个人没有结婚,社会往往给予严厉的谴责。以前,人们认为理想的婚姻形式应该是丈夫投身公共领域,领回工资供养家庭,扮演养家糊口的人或者优秀的供养者角色,而妻子则成为家庭主妇,全力照顾家庭成员和操持家务。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房屋面积的增加、通信方式的变革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的婚姻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更强调双方共意的爱,一起为家庭付出。我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婚姻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更加多样化,如异性夫妻、同性夫妻、单亲家庭、混合家庭、单身家庭、有或者没有孩子的同居配偶等都已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当代婚姻比传统婚姻更有弹性和想象力,也更能适应一个多变的世界。
当代中国青年,其婚恋观的变化,更为特殊且剧烈。这是因为在世界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时间之内完成如此深度的市场化进程、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同时还要面临网络化和全球化这两大新变量的考验。这些变化也会对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为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中国一线城市青年的婚恋状况,我们启动了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一方面,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念、婚恋行为与其父辈相比,已经具有鲜明差异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小觑中华文化的巨大惯性力量。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控制虽在消退,但影响仍在,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因此,当前中国青年婚恋进程正处于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
1.个人主义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国家逐渐对社会松绑,从原先对生、老、病、死、工作、生活全面负责的状态中逐渐撤出,这一过程也势必要求个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此同时,个体开始追求与之相应的权利也变得理所当然,个体利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尊重。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价值观层面的自我主体意识和自我利益正当性也越来越强。追求自己的幸福、坚持自己的选择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原则。尽管这一观念被接受的程度会因人而异,但这个进程越来越快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年来,城镇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叠加影响,正将这一趋势迅速扩大。在个体化崛起的过程中,国家在其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志愿服务、义务劳动、集体活动和其他形式的组织化活动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以兴趣和爱好为核心的新型私人圈层。组织化社会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个人要服从于集体,而当代青年提倡个性和强调在非正式的社会空间情境中的个人需求。相应地,青年人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心已经从体制内的大公共空间(如广场、礼堂、青年宫)转到了围绕某一主题的小型物理空间,比如密室逃脱、三国杀、乐跑、穿越,以及想象性的虚拟空间,如主播平台和直播间等细分的场景。这实际上是满足了当代青年一种新型的小而美的社会交往需求。这种小而美建立在一种高度的世俗性和个体性之上。它与任何崇高、伟大、理想、英雄都无关。小而美所反映的是青年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小而美恰恰是对大与强的切割与隔离,唯其小,才能成就其美。
......
廉思,男,1980年6月生,北京市人。教授,全国青联委员,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首批入选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管理、青年发展、社会运动等。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北京青少年研究会顾问,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委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Ⅰ 总报告
1 当代中国大城市青年婚恋问题调查报告
来自北京市的实证分析【廉 思 周宇香 范文婷】/001
一 研究背景/002
二 北京青年的婚恋状况与特征分析/005
三 北京青年的婚恋观念/034
四 总结和政策建议/061
Ⅱ 专题篇
2 从结构与主体互动视角解读体制内青年婚恋难问题【张 洋】/070
3 情归何处?大城市青年对门当户对的看法与婚配现实【周宇香】/086
4 自我文化下90后单身青年择偶观探析【周 媛】/110
5 从恋爱到婚姻的时间距离【祁 静】/129
6 大城市青年的结婚压力及其性别差异【范文婷】/147
Ⅲ 访谈篇
7 我的奇葩婚姻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一【梁晨曦】/171
8 艺术家的婚恋观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二【韩 伟】/181
9 曾经沧海难为水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三【冉珊川】/188
10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四【许雅丽】/196
11 婚姻这杆秤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五【梁晨曦】/206
12 京二代的婚姻路北京青年婚恋状况调查访谈之六【胡可可】/214
13 参考文献/223
Abstract/228
Contents/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