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复旦大学就读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共分十章。包括隐喻的范畴化研究、隐喻的生成机制、影响个体隐喻生成的五个因素等内容,以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结合张爱玲作品中的大量例句,对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隐喻特点进行了全面解读。
林莺,女,副教授,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本科硕士均为英语专业。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方向博士后出站。曾经发表CSSCI文章二十余篇,其他论文合计五十篇,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三项,市级项目若干项,著有专著一本、译著一本,主编教材一本,参编教材若干本,获得省级出色成果等各种奖项十几项。
第一章 隐喻的范畴化研究
第一节 隐喻研究回顾
第二节 范畴化研究
第三节 隐喻的实质是重新范畴化
第二章 隐喻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二节 隐喻认知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 隐喻认知模型的回顾
第四节 隐喻认知模型的构建
第三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一——自然万象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太阳”隐喻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月亮”隐喻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雨”隐喻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其他“自然万象”隐喻
第四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二——人体隐喻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心”隐喻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眼睛”隐喻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面”隐喻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其他“人体器官”隐喻
第五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因素之三——性别人生观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婚姻”隐喻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人生”隐喻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女性”隐喻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孩子”隐喻
第五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家”隐喻
第六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机制之四——性格映照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封住”隐喻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割裂”隐喻
第三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隔断”隐喻
第四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隔世”隐喻
第五节 张爱玲隐喻中的“通道”隐喻
第七章 影响个体隐喻生成机制之五——感官体验
第一节 视觉域——张爱玲隐喻巾的“颜色”隐喻
第二节 听觉域——张爱玲隐喻中的“声音”隐喻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张爱玲隐喻结构中体现的规律
第二节 张爱玲隐喻结果中体现的风格
参考文献
后记
《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 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
例如:这条街脏得破抹布一样。
在这个句子当中,“破抹布”是具有一定特征表现的,如“破旧”、“脏乱”、“无序”、“引起人的不愉快感觉”等,而街道从范畴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街道范畴”的成员,这时,破抹布的一些特征被映射到街道上,使得街道吸收了“破抹布”的“破旧”、“脏乱”、“引起人的不愉快感觉”这些特征,成为“脏乱不堪的街道”。但是对隐喻的最终理解,我们认知后的结果仍然认为这是一条街道,而不是一块破抹布,也就是说本体“街道”保留了自己原本已有的特征,只不过在原来的特征中,加入了新的特征集束,构成了新的范畴。这说明在隐喻的过程中,我们范畴的过程是部分程度的不完全的范畴化,在映射的过程中。破抹布的一些典型特征不断地投射到我们的本体“街道”上,这种投射的过程是连续不断并且持续加强的,这样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建立起完整的具象,我们可以说隐射的范畴化过程具有连续性。被投射后的本体街道在具有原有作为街道的特征的基础上。又有了一系列破抹布的特征,在原有范畴的特征的基础上义增加了许多新的成员,所以说隐喻范畴化的过程是重新范畴化的过程。
我们讨论的隐喻的范畴化过程包含以下几点特征:
(1)我们的立足点是新鲜隐喻时,范畴化是临时性的。
(2)我们研究的是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动态环境下关注于具体句型的解读。
(3)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化的理论下的隐喻具有瞬间性。
(4)隐喻的范畴化过程是连续的。
(5)隐喻的范畴化过程是不完全的范畴化。
(6)隐喻的范畴化过程是重新范畴化的过程。
(7)隐喻的范畴化研究不同于单纯词义的范畴化思维过程,是建立在整个句子中有“喻”的现象出现时的情况,并非词义多义性过程中所包含的隐喻性思维过程。
(8)隐喻过程中本体原有的范畴特征是否完全消失,还是保留本体的特征,这是我,们判断非范畴化和隐喻重新范畴化的分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