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版)》共分五篇十八章。第一篇:导论,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篇:个体行为分析,主要介绍个体行为特征、压力、沟通与激励;第三篇:群体行为分析,主要介绍群体行为特征、群体决策、团队与团队管理、领导行为、绩效管理;第四篇:组织行为分析,主要介绍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组织控制;第五篇:组织创新,主要介绍领导权变、组织变革、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二、群体行为的特征
群体行为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心理相容性
心理相容性是群体成员之间的心理现象,是群体成员的特性协调而和谐的结合。心理相容性对形成和谐的气氛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群体成员间的互助与合作,有助于排解群体的矛盾和纠纷。
(二)从众现象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顺从”或“从众”。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人们从众是因为当个体与群体中多数人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感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种是信息的压力,即人们一般都有一种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信念,当自己的意见和多数人不一样时,感到紧张,怀疑自己的看法,于是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另一种是规范的压力,多数人的意见成为规范,不遵从规范就会受到排斥,因此个人有不愿“越轨”的心理,于是,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
虽然在群体的压力下,有些人可能会产生顺从的行为,但是这些人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要区别顺从行为的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这两方面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如下情况:
(1)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这是一种口服心服的状态。不但表面赞成大家的意见,内心也认为大家的意见是正确的,没有理由反对。当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内心里没有任何冲突,这是个体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当组织的目标与个体的期待相一致时,个体愿意成为群体的一员。
(2)表面顺从,内心不顺从。这是一种口服心不服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最初内心并不赞成,只是为了工作的方便,表面敷衍,但是时间久了,也会随波逐流,习以为常。在心里也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妥当了。
(3)表面不顺从,内心却顺从。这是指在公开的场合并不赞成群体的要求或行为,但是在内心里或私下里却表示赞同。
(4)表面不顺从,内心也不顺从。这种表里一致、固执己见的行为常常构成与群体的不妥协状态。
(三)相近相悦性
相近是时间和空间关系所造成的频繁交往的机会;相悦是在交往中,肯定、发展并表达出对对方的观点和行为采取接纳或是赞许的一种行为方式。人人都有相互接近和亲近的愿望,但是交往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如同事、同学、邻里常常见面,容易建立较亲密的关系。但是,这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说是充分条件。因为,交往的时空条件未必能够保证产生友谊。彼此印象良好,才是将人与人之间关系拉近的重要原因。
(四)相似相辅性
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别、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也是构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相似和相辅,都有助于群体成员的相互交往。三、群体规范(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规范是由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之分。前者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如各种规章制度和守则等;后者是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群体成员共同默许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作为群体的一员,都被期望着遵循大家提出的规范,任何违背规范的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惩罚。
非正式群体规范是无意识地通过习惯的力量形成,它们起源于群体成员对工作性质的构想和信念,起源于由经理人员向群体成员传递的有关群体成员是否负责的一种隐含的期待,起源于群体成员工作的实际条件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因素。
违反正式群体规范的成员,会受到制度和守则所规定的相应惩罚,而一般群体对违反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成员首先会采取规劝的方式使其回到集体的怀抱。但是如果没有效果,那么群体将会拒绝该成员,其他成员对其不加理睬,从心理上冷淡他,借以惩罚他对群体规范的背叛。因此群体的成员会尽力做到符合其所在群体的规范,以避免受到制度的惩罚或被群体成员排斥。这意味着,群体规范是控制人们行为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