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测量学/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共分十三章,第一章到第七章为测量学内容,包括绪论、测量基本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和地面控制测量;第八章为数字地形图测绘,包括地形图基本知识、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和数字地形图应用;第九章到第十三章为矿山测量内容,包括矿井控制测量、矿井施工测量、矿井储量计算与管理、矿井地质测量信息系统和矿区变形监测。
《矿山测量学/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测绘工程专业,也可作为其他专业测绘类课程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以供矿山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矿山测量学/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人为因素
观测者感官分辨能力的限制,技术水平的高低,工作态度的好坏,观测习惯与心理影响等原因,必然导致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过程中产生误差。
3.外界条件影响
测量过程中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风力、明亮度、大气折光等时刻都在变化,也会导致观测成果产生误差。
上述测量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是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通常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密切相关。通常在相同观测条件下的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把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实际观测过程中,无论如何控制观测条件,其对观测成果的质量影响总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测量成果中观测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三、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观测结果影响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1.系统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误差在数值和符号上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如有一把与标准尺比较相差4mm的钢尺,利用该钢尺每丈量一尺段就会产生4mm的误差,其量距误差的符号不变,且误差大小与所量距离的长度成正比。
系统误差具有累积性,对观测结果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在测量工作中,应尽量消除系统误差。通过对它们出现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找出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或者将其削弱到最低限度。一般来讲,在观测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对仪器工具进行必要的检验与校正,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条件等;观测时采用合理的方法,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如水准测量中采用前、后视距相等的方法,可以消除i角的影响;观测后对观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计算改正,如钢尺量距中的尺长、温度改正等。
2.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若单个误差出现的数值、符号都表现为偶然性,但大量观测产生的误差却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类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如仪器对中、照准、读数误差。偶然误差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观测条件中不稳定和难以严格控制的多种随机因素引起的。因此,每次观测前不能预知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即误差呈现出偶然性。如在厘米分划的水准尺上读数时,毫米估读有时过大,有时过小。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观测误差的两个方面,在观测过程中总是产生。当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被消除或削弱到最小限度,观测值中仅含偶然误差,或偶然误差占主导地位时,则该观测值称为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