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反思目前的城市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探索"上海作为方法"这一新的研究路径作为出发点,以"城市式家居生活"和"文化上海"作为基本分析范畴,分析当代上海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在促进城市转型方面的意义、作用和路径。
作为“上海学”研究的新思路,极具启发性。
质疑“城市”
“魔都”,摩登(倪伟)
平民的上海(薛毅)
如何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上海社会主义工人新村建设历史的启示(罗岗)
“新上海”:怀旧与招魂(董丽敏)
“快城”与“慢城”(闵冬潮)
1960年代的城市想象(Christopher Connery)
意大利:“发展”的城市和“进步”的城市(山谷)
首尔(Seoul):城市化与文化经济(姜来熙)
城市文化再解读
世界城市建设中文化因素的凸显(金元浦)
“希望空间”或是“想象世界”:发展后中国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李杨)
让劳动者分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流转”中的城市转型(刘方喜)
谁的城市文化?何种矛盾?(倪文尖)
上海市民的城市认同及其问题(曾军)
上海城市的形象变迁及其修辞策略(苗田)
上海住宅:什么样才是我们的宜居家园(曾谦)
“城”长的烦恼
城市只是一处“名利场”吗?(王晓明)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孙晓忠)
城市里的“自然”(罗小茗)
漫谈“低碳”(朱善杰)
校园内外的“城市化”与教育自主(李晨)
灰色上海(毛尖)
“北外滩”:资本又要“传奇”了(王晓明)
“文化上海”的宗教维度
文化上海建构中的宗教背影(杨卫华)
都市佛教与文化上海(成庆)
上海道教与文化上海(杨卫华)
基督宗教与文化上海(杨卫华)
伊斯兰教与文化上海(舒健)
城市现场直击
父亲来上海(孙晓忠)
当“蝙蝠侠”遭遇“占领”(罗小茗)
低级和趣味(毛尖)
小贩的尊严(张炼红)
新竹阿姨和崇明阿婆(王晓明)
房东成挡箭牌的背后(高明)
老马不见了(钟雪萍)
“现代”都市文化生产
“现代”的多重面向——《现代》时期施蛰存的文学理念与编辑实践(董丽敏)
“市场”观念下的文学生产——陈蝶衣与《万象》(蒋莉莉)
何种“知识”怎样传播——以“万有文库”第一集的发行为中心(周敏)
海派文学与上海时间——以张爱玲、白先勇及王安忆为对象(邓金明)
亭子间文化:现代都市亚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朱军)
上海:乡土中国的他者——王安忆部分小说中的上海镜像分析(郭春林)
移民、他者化与身份认同:电影里再现的上海人(林春城)
论区域的形成与后殖民问题:香港和珠三角的当代艺术(卡罗林?卡蒂尔著 黄珊译)
综述
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城市文化矛盾(谢非)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