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备传》是一本专门介绍放射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依备的专著。全书以史料的形式全面描述了傅依备所经历的童年与少年、中学与大学、工作与生活,并详尽展示了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科学与技术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期间所经历的主要事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傅依备传》对于从事核工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也可以作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教材。
傅依备院士是我国较早涉足放射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期问,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课程。
1963年,他奉命调到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从此与我国核武器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其他同志一起负责钋一铍中子源的研制,并取得成功。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开始主持并参与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大气层核试验气体取样及放射化学测试、地下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及气体取样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为推动我国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5年后,他先后担任九院二所副所长、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等领导职务。在此期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积极推进二所的专业结构调整和科研管理改革。他超前谋划,先后组建了激光靶制备、氚工艺研究和同位素研制等一批专业研究室.拓展了该所的学科领域,为九院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积极倡导并率先组织科技人员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使二所的民品开发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走在了全院的前列。
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为传承傅依备院士的科学精神与高尚品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傅依备院士本人、家人、同学、同事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编撰此传记,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他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也展示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相信这本传记的出版,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感悟老一辈核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所体现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从而鼓舞我们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为继续推进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我与傅依备院士共事多年,经常在一起探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期的交往中,傅依备院士深厚的学术功底、活跃的创新思维、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豁达的处事态度,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值此《傅依备传》出版之际,我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继续为我国核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2014年3月20日
第一章苦难童年
小山村的农村娃
儿时的故乡
成长的日子
国难当头
在难童教养院
逃难途中
第二章初涉人生
曲折求学路
在大学的熔炉里
在中国科学院的短暂时光
婚姻与家庭
与父亲最后一别
第三章留学苏联
留学前的苦读
在北京进修俄语
在列宁格勒大学
在列宁格勒化工学院
留学期间的社会工作
第四章走上教学岗位
留学归来
清华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兼课
新的召唤
第五章投身国防事业
试制钋一铍中子源
建设放化工号
西行前的曲折经历
首次核试验放化诊断
“四清”运动
第六章建设“902”地区
建设2号地区
“文化大革命”之痛
忍辱前行
工程收尾
第七章核试验与放化诊断
气体取样的诞生
领导者行胜于言
发展放化诊断
第八章开拓新领域
基础研究不可丢
发展医用同位素
营造学术环境
第九章谋求新发展
军转民创佳绩
研发氚靶
可控核聚变研究初创
反应堆建设及异地改造
第十章书写新篇章
职工信得过的所长
绵阳办事处的建设
“一所三点”的布局
第十一章在院科技委岗位
战略谋划与学科拓展
武器安全问题研究
第十二章桃李满园
珍惜人才
培育新人
尾声为霞满天
附录
后记
版权页:
晚上,在总结讨论这次调试的会议上,傅依备提出能不能退一步,放低要求,但要保证好用和可靠,尽快把设备加工出来。在场工人提出最稳妥的办法是去掉自动改手动,这样既可做到可靠,又能保证交工的进度。设计人员对完全取消自动化功能是很心痛的,提出去掉最复杂的控制部分,保留较简单的结构,即变成半自动。傅依备表示可按这个设想进行试验,但必须做到稳妥可靠。
方向明确后,于是又开始了一场加工、设计和使用三结合的攻坚战。
在宽大的厂房内,工人和科技人员不分昼夜、热火朝天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起来。经过反复讨论、试制试验,到单元样机加工安装和调试修改,最后加工出1:1的试验原型机。在加工、设计和使用单位人员参加下进行了安装调试和示范性运行操作,终于取得了大家满意的结果。经使用单位认可后,工厂开始加工正式产品。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半自动运输带的加工制造,并运到青海221厂。到此,717工号非标准设备全部到位,确保了年底前717工号具备投产能力。
717工号,按苏联的规划是生产钋—210的专用实验室,傅依备于1963年接手做工艺设计时,把它改成多用实验室,除了能做钋—210的生产外,增加了低剂量放化(即弱放)工作。由于增加了这部分功能,使717工号完全能适应第一次核试验样品放化分析工作的需求。
此后,多次核试验放化测试任务都在这里完成。对这一点,他当时也没有估计到,也许是一种巧合。
如果当初完全按照苏联人的设计,建成一个钋—210专用强放实验室,就必须同时建造一个用于核试验放化测试的放射性物质弱放分析实验室。这样不仅需要多投资,在时间、进度上也不一定能赶上第一次核试验样品放化分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