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汉学史书系: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日中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思考、中日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研究、以《文心雕龙》为重心的中国中世文学思想研究、唐宋文论研究述要、松下忠明清诗论研究等。
中国文学在读世界,世界也在读中国文学。
本书之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学界关注国外中国文学的学者人数还不多。我们带着走向世界的渴望,到国外访学之后,热切地期待把所读所思与多的人分享。今天,此书出版已经15年以上了。国际汉学、海外中国学的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骄人的成果,我们能够借此书的再版,回首一下当初的足迹,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书中提供的资料,很多还并不陈旧。更重要的是,这一课题本身,还需要更深入地去探讨。
不论是在本书出版当时,还是在今天,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很多问题还没有揭示。有些是欲言又止,有些则是蜻蜓点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过于强调所谓“借鉴”,抛开一国或一民族学者解读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只是瞪大眼睛去寻找与自身想法合拍的东西加以放大。值得肯定的是,本书撰写之时,作者们抱定筚路蓝缕的决心,从知解出发,而不是从预先设定的概念出发。各民族学者读解中国文学,其起点都是本身的文化,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的读解就不可能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他们说了什么,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然后才能和他们展开平等、有效的对话。下车伊始甚至是瞥上一眼就哇里哇啦,是不可能展开真正的学术对话的。
本书作者第二心愿是坚守。20世纪80年代,历经磨难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艰难复苏,我们怀抱着珍藏心底的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热爱,是虚心解读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这种热爱,使我们与那些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外国学者有了共鸣的基础,也使我们有了更加审慎、更加求真求实的态度。要想对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做出中肯的评价,首先自己就应该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较深的理解,才能不人云亦云,食而不化。事实上正是这样,那些我们钻研比较深入的典籍,评价起他人的研究来才更有底气。
作者王晓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社2009年出版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日本诗经学史》的作者。作者夏康达,上海市人,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历任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曾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社科联常委,市文联委员,市作协理事,天津文学学会、天津杂文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著作《夏康达文学评论自选集》、《鲁迅著作难句解》、《蒋子龙小说赏析》,主编《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副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文史分科词典》、《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等,发表论文《蒋子龙创作论》(《文学评论》)、《谈冯骥才的创作》(《文艺研究》)、《天津四作家新论》(《天津社会科学》)、《新时期小说: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天津社会科学》)等。
日本篇
第一章日本中国文学研究概观
第一节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诸相
第二节影响日本中国文学研究思潮的因素
第二章新世纪中国文学近代研究的曙光
第一节中国文学史总体研究的初试
第二节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肇始期
第三节世纪之初——戏剧研究辉煌的一页
第三章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顾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轫纪实
第二节“人民文学”与“抵抗文学”流行时代
第三节秋吉久纪夫的中国现代诗歌研究
第四章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面面观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
第三节中野美代子与她的“思索乐园”
第五章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前驱与后继
第一节以《文心雕龙》为重心的中国中世文学思想研究
第二节唐宋文论研究述要
第三节松下忠明清诗论研究
第六章中国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新视野
第一节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第二节日中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思考
第三节中日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研究
东南亚篇
第一章东南亚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第一节东南亚中国文学研究基础
第二节东南亚中国文学研究趋向
第二章越南中国文学研究面面观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第二节《红楼梦》研究
第三节唐诗研究
第四节现代文学研究
第五节郭沫若研究
第三章泰国中国文学研究一瞥
第一节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研究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三节中国武侠小说研究
第四章缅甸中国文学研究通览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二节吴登佩敏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妙丹丁与中国文学
第五章新加坡中国文学研究热点
第一节《红楼梦》研究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六章印度尼西亚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研究
第二节中国武侠小说研究
欧美篇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学西播的背景与现状
第一节西播肇始和早期译介
第二节20世纪中国文学西播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20世纪中国文学西播的基本走向
第二章汉字诗学
第一节费诺罗萨的理想和名义
第二节关于“运动说”
第三节关于“隐喻说”
第四节庞德的“鼓吹”与实践
第五节费氏理论对学术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诗歌研究
第一节西方译苑中的诗国风貌
第二节抒情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中国诗史的若干侧面
第四节灵活多变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中国小说研究
第一节西方译笔下的小说世界
第二节文类辨析:长篇小说与Novel
第三节小说研究的特点问题
第四节模式与原型:探索深蕴的视角
第五章中国散文、戏曲研究及其他
第一节中国散文研究
第二节中国戏曲研究
第三节中国文论研究
第四节中国文学史研究
俄苏篇
第一章俄苏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概览
第一节古典诗歌研究
第二节古典散文研究
第三节古典小说研究
第四节古典文论研究
第二章两大民族心灵的沟通——俄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与研究
第一节矗立在中国文学源头的两大艺术丰碑——《诗经》与《楚辞》
第二节民间创作与中国诗美
第三节探索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丰厚宝藏
第四节域外知音与异文化背景下的误读——俄苏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特点
第三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俄苏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辛勤的开拓者及其奠基作
第二节先秦智慧的现代阐释
第三节史传散文:史书与传奇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中国古典散文的句法特点
第四章探索东方诗学的奥秘——俄苏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接受与阐释
第一节俄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开山著作——阿列克谢耶夫论司空图《诗品》
第二节“对世界文学史互相适应的部分的认识”——阿列克谢耶夫和他的中西诗论比较研究
第三节文化密码的破译——李谢维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范畴
第四节沿波讨源——从中国传统文论的夕阳残照看其特点
第五节恢宏视野与文化隔膜——俄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得失诂论
第五章新时期中国文学在俄苏
第一节俄苏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概观
第二节在文学镜子中变化着的现实——新时期前十年中国文学的宏观鸟瞰
第三节文学中的青年主人公和青年主人公文学
第四节当代中国文学与传统的联系——李福清院士论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
第五节蜀道难——中国当代诗歌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附录
一: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汉学——文学研究
二:当前俄罗斯汉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
三:旅华俄侨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
四:本书涉及的俄苏汉学家简介
五:中日文学关系小史
后记
再版后记
《列国汉学史书系: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官方还在鼓吹汉学价值,留洋归来的青年学子们却吹来新风。正是那时,日本人开始用以翻译欧美所谓“Sinology”一词的“支那学”来取代汉学之称,各校的“支那”学会也由此而得名。欧洲人以中国为远东,把研究中国史地文化国情的学问、称为“东方学”,日本的东方学会、东洋学会、东洋文学会等等,即源于此。“支那学”的第一代人在引入近代主义与理性主义以垦拓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与中国文学综合研究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一部分人也曾将研究纳入天皇政府解决“支那问题”的轨道;第二、第三代人大都在30年代与当时日本外务省控制的东方文化学院及其后的东方文化研究所有各种关系,一些人在侵华战争中写过服务于军国主义的作品;战后美国势力涌入日本,“支那学”中具有亲美倾向的势力抬头。日本学者历来主张文学的“脱政治性”,然而20世纪残酷的政治现实却总不愿让他们“脱”而去之,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文学,但重雾重洋硝烟炮火不可能让他们看到真正的中国,侵华战争使文化在军刀下翻滚挣扎,而中国文学研究掌握在政府钳制下的大学教授们手中,给那时的成果打上灰暗的烙印。
“支那学”的视野偏向于中国古典文学,尽管青木正儿(1887-1964)等有数几人介绍过五四运动的动态及新文学的业绩,然而中国的现代文学及现代中国始终遭受冷落。1933年竹内好(1910-1977)、冈崎俊夫(1909-1959)、武田泰淳(1912-1976)等组织中国文学研究组,次年改称中国文学研究会,后该会又创办《中国文学月报》(后改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与“支那文学”当然决不只是名词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背后,是对中国文化、中国人认识与情感转变的聚光。战后日本民族的反省思潮与民主思潮的高涨,中国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流布,鲁迅研究的不断深入,都在改变着原“支那学”中文学研究的内容。50年代以来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两国文学研究者的联系,为推动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业绩辉煌。据谭汝谦主编、实藤惠秀监修、小川博编辑的《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截至70年代末,日译中文书属语言文学类的达1015种,大部分是在1946-1978年间完成的,统计包括《论语》《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西厢记》《元曲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及陶潜、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作品。这15类的近200种译本中,1660-1911年译出34种,1912-1937年译出34种,1938-1945年仅译出5种,而1946-1978年译出的为118种,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更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狩野直喜(1868-1947)、铃木虎雄(1878-1963)、盐谷温(1878-1962)、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1904-1980)、仓石武四郎(1897-1975)、奥野信太郎(1899-1968)等著名的学者,他们的著作不仅在日本广为流传,而且在中国学者中享有盛誉。长期以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以其资料齐备、人才众多、实力雄厚而闻名,一以恢宏见长,勇开风气;一以扎实饮誉,求真求是。春兰秋菊,各擅其美。80年代以来,日本各大学开设中国文学课程、编辑中国文学研究刊物,新人辈出,百舸争流,竞有风起云涌之盛,几成战国争雄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