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北京建筑工程大学青年教师牛磊。牛磊,1978年1月生,河南开封人,讲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并在辅导员、班级导师、学生干部培训等方面多有研究与实践。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建筑文化育人等方面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多篇。现为全球GCDF职业生涯规划专家、BCC生涯教练。2005年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13年入选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2015)。
《拾碎》:
“教育”随笔
我越来越觉得,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与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其根本是“我”的自我完善和提升,而“我”是我们教育者、被教育者中的每一个人。古语有“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扮演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即便是三岁孩子的言行,也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随时都可能会被三岁的孩子“推动、摇动和唤醒”,这就是教育。这也就自然有了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时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无所不能,时刻以教育者身份自居,无论是师者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都是有些不妥的,抑或是片面的。而做到“教学相长”,每一个“我”都有收获、能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接纳彼此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觉的,因此,你接纳了别人、别人才会接纳你,而接纳对方是沟通、育人的前提。接纳别人,其前提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看待及评价人、事、物的标准。这是一种坦然、一种释怀、也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试着接纳自己所有的状态,接纳别人所有的状态。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客观存在,也正是因为不同个性的存在,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接纳彼此,就是抱有真情大爱。而大爱,首先要爱自己,其次是爱别人、爱事业,而爱别人,要用对方能够接纳的方式、能够感受得到的真情去爱,披着爱的外衣施与爱,往往对方接收不到,或是有折扣的接收。真正的爱不是我们付出多少,而是被爱的对象能接受多少。
2.胸怀空杯心态
接纳别人的前提,要学会清空自己,即要有空杯心态,要虚怀若谷。尤其在信息化、协同化的今天,我们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团队、离不开组织。一个单位或组织离开任何一个人照样发展,地球离开任何一个人照样转动。毛泽东曾用“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来强调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谈的即是一种学习心态、一种空杯心态。当然,怀有空杯心态,不是说我们诸事都如此低调不张扬,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我们的梦想还是要有。
胸怀空杯心态,就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学别人的好,聚焦价值、聚焦正向、聚焦目标、聚焦绩效,换个角度看问题,会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
3.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包括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理应有道可传、有业可授,并能答疑解惑,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不仅上课是学习、参加培训是学习、看书是学习,有时参加一个会议、一个论坛、一个饭局也有可学之处。一句话、一个主持流程、一个座位排序等等都能让我们学习新知,有所收获,而前提则是要有空杯心态,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诚然,学习也有被动与主动,有心与无心,时间久了,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不同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一位资深华人曾说:“‘学习、成长、改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核心,且一生的学习和改变,都是为了和对等的人相知相伴。”这一总结很有哲理,如何与我们生活圈、工作圈、家庭圈、朋友圈等不同圈子中对等的人相知相伴,保持自身的“学习、成长、改变”是必需的。
4.坚持独立思考
在快餐化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内心所愿。不妨尝试一下,独处时,和自己的内心对对话,思考一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想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在某一灵感昙花一现时,抓住瞬间之美,随时记录所感所想,写的多了,自然就不手生了。独立思考还应体现在凡事自己有主见,而非人云亦云,旁人的认可、社会的评价,虽重要但不应是我们的全部,我们还要学会做自己。我们不宜瞄准目标一定要成为谁,应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然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创新源自思考,实现“吃一堑、长一智”在于反思,也是一种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状态。多数的能力是由后天习得,我们经常说某人思考能力强,既然思考也是一种能力,那么经由后天的练习,思考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