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老板”指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者、菜鸟,“富老板”则指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可以把需要融资的创业者归为“穷老板”,而那些握有巨资花不出去的投资人则是“富老板”;以文明的方式挣钱的“好人”,因为有着精神上的富足,所以,他们是“富老板”:而那些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毫无底线的老板,因其欲壑难填而显得精神贫瘠,他们是真正的“穷老板”。在不同的语境和商业思维中,“穷老板”和“富老板”的含义是不同的,也体现了对于商业经营的创新思维。
通过与企业家的交谈、参加创新创业峰会、经营网络自媒体平台等机会,《穷老板富老板(精)》作者苏清涛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企业、一位企业家、一个新媒体、一个公众号的开创、发展甚至倒闭,其中的原因、关键点、途径及方法,对于任何创业者、企业家、打工族来说都有启迪性和参考价值,因为这其中的经营之道,不仅仅存在于商业环境,更在我们普通的生活中,知晓它们可以躲开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弯路,更从容地驾驭生活,更好地走向理想。
以记者的视角去接触企业家群体和观察商业世界,更去记录这个时代。
“反常识”“偏激”“不靠谱”,如果只是看标题或走马观花地浏览,清涛的文章很容易给人这种印象;但细读之后你会发现,在他逻辑严密清晰的论证体系下,这些“毁人三观”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苏清涛著的《穷老板富老板(精)》收录的商业观察系列文章,因其“严肃活泼”的文笔,巧妙地将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也基本达到了作者一直追求的“高中生读了不觉得深奥、博士生导师读了不觉得肤浅”的效果。因此,这本“商业鸡汤”,既可当快餐用,亦可当正餐用。
2016年9月份,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扯淡不二”粉丝数达到99950的时候,我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出了一个令很多朋友无法理解的决定——更新频率从原来的周2—3次改为“不定期”,可能是隔几周才一次,甚至是不更新。这基本上等于是彻底放弃了,只在“有话憋不住非说不可”的时候才更新一下。
自2015年6月起,以个人单打独斗的方式做到这个粉丝规模,对我这样一个草根作者来说,算是一份很漂亮的成绩单了;并且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一贯坚持“绝不迎合读者”,也使得我的读者质量要比绝大多数公众号的粉丝质量高很多,这也是曾经一度很值得我自豪的。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是,公众号的文章已经集结出了三本书,尤其是仅在2015年10月份,就有20多家图书出版机构找过我,放在几年前,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2016年下半年,已经有一些粉丝量级跟我差不多的业余自媒体作者辞去工作全职做公众号了,因为公众号每个月的广告收入可达3N5万。那个时候,也有不少人跟我谈合作,希望能对我的号进行商业化开发,但我却意兴阑珊。“我兴趣点已经转移到商业写作了,不想再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个鸡汤号上面了。”
那时,我已经加入秦朔朋友圈写商业观察栏目有半年时间了,对这个领域越来越有兴趣,也越来越“有感觉”。我已断定,商业类写作将是我未来的事业方向,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已经小有成绩的鸡汤号被视为“累赘”,不再眷恋。
我对商业、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兴趣始于2006年。那时候我大三,有一次在复旦文科图书馆读马立诚著的《新中国私营企业风云录》,读上了瘾,我开始远距离“进入”一个精彩无比的世界。因为这本书,我连续兴奋了好几个月。
以前,我最喜欢读各种官场小说,但自看过《新中国私营企业风云录》之后,几乎所有的官场小说在我眼里都黯然失色,我也渐渐地不看这类书了。2017年上半年,《人民的名义》刷屏的时候,我一集也没看过,但几乎同一时期,我却在追一部商业剧《鸡毛飞上天》——此前的几年,我追过的商业剧还有《大清徽商》《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等。
当然,我的阅读兴趣发生这种转变,并不是因为财经作家的水平比官场小说作者的水平高,而是我通过对商业史和政治史的对比发现,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方面,商业的力量要比政治的力量伟大和有趣得多——政治,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它只是进行“价值分配”,并且这个分配的过程可能还是充满了血腥的;而商业在更多的时候能直接创造价值,尤其是像腾讯这种科技公司,已经不再局限于创造物质文明,它们还能通过创造精神文明来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就我有限的经验来看,企业家群体的个人魅力也要超过官员群体,他们身上有更多的思想和趣味值得挖掘。像冯仑这种儒商,一度让我感慨“最有思想、最会写作的人,其实不在学术界和媒体,而是在商界”;互联网大佬们冰桶挑战赛中雷军脸上那种充满了孩子气的笑,又让我发现这个群体的“会玩、有意思”。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以前可能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家里的长辈普遍经济负担重和穿着比较“沉重”的原因,我一度认为“过了35岁就算中年人”了;后来进入城市之后,发现35岁还算“年轻小伙子”,渐渐产生了“45岁才算中年”的意识;但再往后,当我对企业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哪怕到了六七十岁,也仍然有着“二三十岁的朝气”。
“越往上层走”,人就越有激情,我对身边一些同事年纪轻轻却成势,掉头慢的“富老板”们更应该提前做好布局等。
5.第五章的内容,可能“富老板”和“穷老板”都不大感兴趣,因为这一章基本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的,这个群体才是主流。
一方面,我们不以收入论高低,根据精神状态的好坏将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以打工的心态消极混日子、缺乏激情、整天哀叹工资低却又不采取措施的人,我们称之为“穷员工”;另一类是指那些以老板的心态来做事,心态阳光积极上进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富员工”。
另一方面,员工的命运又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控,因为要受到大的商业环境的影响。对那些处在朝阳产业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富员工”;对那些处于逐渐没落的行业的员工,我们称之为“穷员工”。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句经典名言说得好啊。就比如我自己,当年做保险不出业绩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能够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通过“碎片化的写作”变成“大V”。我在老家的父母曾长期担心我没钱娶不起媳妇,他们万万没料到,我单靠写作就能“骗个媳妇”。
以前流行一句话“当上门女婿,少奋斗几十年”;如今,对我等除了些许才气一无所有的屌丝来说,则是“感谢微信公众号,让我少奋斗了几十年”。
六
这是我的第一本写商业类的书籍,虽然已经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但由于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仍有尚待完备之处。有愿意批评指正的,欢迎扫描书背面二维码加我个人微信交流;有希望继续看的我的作品的,可关注“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我以后还会继续在这里发表文章。
2017年7月2日
苏清涛,笔名“竹林第八贤”。常常被人问是不是大学教师、律师、心理咨询师,其实,他是个不知名记者。一个不务正业的记者,一个不会写诗的诗人,一个不懂艺术的艺术家。“尽管我对艺术一窍不通,但我自己就是个艺术品。”
1984年出生,金牛座,智慧起来堪比哲学家,幼稚起来能上幼儿园。2003年,以不优异的成绩勉强混进复旦大学;2007年,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先后卖过保险、进过富士康,2013年,从制造业转行进入媒体业,完成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5年3月份以来,在微信公众平台“扯淡不二”上发的《越是有价值的媳妇,娶起来越便宜,持有成本越低》、《既然差生那么有前途,你咋不鼓励你儿子当差生呢》、《为什么有的人学识渊博,却依然品味庸俗、追求低下》《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情商高的人,都是怎样“让人舒服”的?》等数上百篇文章。文章不仅为“高知少女”所喜闻乐见,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乃至博士生导师加入读者队伍。
尽管是10万+榜单上的常客,但他却总是说“绝大多数10万+都是垃圾”。在大多数读者都很浮躁,没有耐心看长文章的情况下,扯淡不二的读者常常却留言说:太短了,不过瘾;太短了,毁三观不够彻底。
第一章 别人家老板,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
1.这个『老不死的』,屹立1400年而不倒——全球最『高寿』企业的启示
2.如果你不希望员工『同床异梦』,就拉他们『入伙』
3.让3亿人『喜欢上了拥堵的交通』,他是怎么做到的?
4.每个企业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安迪』
5.斯坦福大学凭啥成为『全球第10大经济体』?
6.国际巨头热衷『抢婚』,中国企业则当『接盘侠』上瘾了
7.为何别人的公众号『越努力越没人看』,而我的却在『逆市上扬』?
8.一个公众号的堕落,是从追求点击量开始的——粉丝增长了,但价值下降了
第二章 为什么投资人对别人挥金如土,对你却一毛不拔?
9.争当『媒体专业户』,这是创业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10.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风口』,最终都让自己『死得很惨』
11.『去年还吹自己是下一个﹁独角兽﹂,今年就死掉了』,你们得小心了!
12.『烧钱的项目,我一个都没有投过』
13.『很多曾经的独角兽公司,都倒在了这些坑里』
14.『离过两次婚的人,坚决不能投钱给他』——投资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
15.如果不想被资本踢出局,创始人需要做好哪些必修课?
第三章 『好人赚钱』与『有钱也不能任性』
16.这样的好事,哪怕不赚钱也要干!
17.还没毕业就『站在了CEO的肩上』,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个『神秘后台』
18.通过『互联网+猪』,他们解决了『钱往哪里去』的疑问
19.只有『狗咬狗』才能给P2P投资者带来『安全感』
20.钱要赚,节操也不能掉——天使投资人应该为这个时代『把好关』
21.为什么2/3的慈善资金流向了教育,而环保领域则不足1%?
22.滴滴司机:你看上去像个文化人
23.有钱也不能任性——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24.社会风气,都是被那些不读书的人搞坏的
第四章 富老板也要『讲基本法』——规则与趋势
25.『信党信政府』的企业家,很少会『出事』
26.为什么一到了网上,大品牌就『玩不转』了?
27.为什么『马应龙痔疮膏』可以有,而『李书福汽车』『马云集团』不可以有?
28.『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想做自主品牌的中国制造业
29.去东南亚投资建厂?小心被员工的『效率』给气炸!
30.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加速了日本制造业的衰败
31.打破『铁饭碗』,『洋务派』或将撬动日企人事制度改革
32.马云所说的『计划经济在未来会越来越大』,其实是这个意思
33.私人订制,古人早就这么玩过了
34.当世界只剩下屏幕——我们应该放缓自动化的步伐
第五章 穷员工,富员工——个人的奋斗与『历史的进程』
35.当『弹性工作』变成了『过劳死』的高发地
36.拆了那么多快递,却依然快乐不起来——花钱的几大误区,你中枪了没?
37.姑娘,别傻等了,包养得起你的男人不会在这里出现
38.『不欢迎屌丝』的上海,怎么可能诞生一流企业?
39.感谢碎片化阅读,让我少奋斗了十几年
40.从那些『弃暗投明』的快递员身上,能看到当年的出租车司机的影子
41.假如你到了35岁,还竞争不过25岁的人
后记:当『35岁危机』来敲门
专注本业,经得起诱惑
公元578年,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正战火纷飞。此时,在“飞鸟时代”的日本,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专营佛寺建筑的“金刚组”诞生了。
此后1400多年岁月中,金刚组以承建佛舍、寺庙等宗教建筑为主,留下了大量珍贵杰作。始终专注本业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是日本企业家的普遍共识,长寿企业的领导者们大都不会随意搞多元化)。
在重视佛教的日本,金刚组从事的寺院建筑行业是任何朝代都需要的工程。虽然每个时代总有溢价更高的其他行业出现,但金刚组却始终坚持初心,抵制诱惑。在一个珍贵的桐木箱子中,至今保存着1801年金刚组第32代首领金刚喜定的遗言家训,主要包括:敬神佛祖先;节制专注本业;待人坦诚谦和;表里如一。其中的“专注本业”,在金刚组的兴衰史中显得特别“生死攸关”。
在明治维新时期,天皇废佛毁寺,大规模反佛运动让金刚组失去了原有的业务支撑。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局面,工匠们开始转型商业建筑的建造维修,度过了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建筑业全面凋零,金刚组又转向军用木箱和棺材生产,躲过一劫。不过,金刚组并没有离开建筑业领域,无论是基于核心业务的纵深开发,还是通过较低的木材处理工艺暂时生存,金刚组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然而,坚持主业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讲都是很难的抉择。20世纪80年代,金刚组看到房地产业发展红火,没能抵住诱惑,购买了大量土地。但过度扩张的行为最终引发庞大负债。90年代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金刚组负债累累。
2006年1月,株式会社金刚组因无力清偿庞大负债,而在家族第40代传人金刚正和的手中宣布清盘,被高松建设收购合并。但经过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终保持了“金刚组”的名称,并延续了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传统因此而被传承下来。
金刚组进军房地产的教训是深刻的,纵使是千年老店,也不能随随便便“炒房”。今天,金刚家族家训中的名句——“莫贪图赚太多钱”,再次警示着每一位匠人。选好接班人——以有利于家业传承为原则
日本的长寿企业,几乎全都是家族经济。
后藤先生在做海外的家族企业和日本家族企业的对比时发现,在意大利,家族企业一旦获利,会倾向于尽快出售;在朝鲜半岛这个地区,大家认为长时间经营商业或者自己的家族企业存续时间太长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并不会长时间发展自己的家族企业。而在日本,家族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意志,要把自己的家业传承下去。
这些家族企业,都很重视培养接班人。“富二代”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一种意识,“你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因此,他们很注重历练。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