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京师刑事法文库39)
定 价:40 元
丛书名:京师刑事法文库
- 作者:张远煌
- 出版时间:2010/1/26
- ISBN:9787811398342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924.04
- 页码: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基于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论根据、时代精神、内在要求及实施条件的深刻解读,针对刑事司法和立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实现犯罪的良性控制这一超规范视角,对我国的刑法改革进行了系统探讨。全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扣新中国刑事政策的发展脉络和刑法变革的世界趋势,着力探讨了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理性司法和良性立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以期中国刑法回归本位,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惩恶扬善、增进安宁的作用。
刑法作为承载和实现刑事政策价值与目标追求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总是随着刑事政策的发展而不断调校着自己的变化轨迹。一部刑法史也就是在科学的反犯罪对策观指导下逐渐走向理性定位的历史。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法改革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编号:06JA820006)的最终成果形式。
任何刑事政策的出台,其直接目的无外乎促成刑事资源合目的的合理配置,以便在既存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犯罪现象作出“有理、有利并有节”的反应。而一项刑事政策中究竟实际包含了多少科学精神和社会理性去切实引导立法和司法对犯罪现象作出理性反应,虽受制于一般的社会存在,但无疑更受政治决策者治理社会的意识和治理水平的直接影响。对任何不抱意识形态或一般文化偏见的人而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因其包含了对历史经验的合理继承、对具体国情的冷静判断、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犯罪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提出与实施反映了中国执政党在与犯罪作斗争的目标设定与策略构想方面的理性程度和驾驭反犯罪活动能力的重大提升。而这无疑与中国共产党对其自身执政能力的自信息息相关。
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运用政策整合和调动社会资源以实现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方面,中国共产党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具体到刑事政策方面,新中国的刑事政策,因其始终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相联系并切实反映出不同时期政治领导人对国情和犯罪态势的基本判断以及对犯罪现象的基本认识而具有极其鲜明的本土特征,并因此呈现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张远煌,男,1961年11月生,重庆市巫溪县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任犯罪学与刑事政策研究所所长。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访问学者(1994.9-1995.8)、巴黎第二大学犯罪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1999.12-2000.6)。先后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曾任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学、刑事政策与刑法学。
前言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实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时期
一、1949~1956年: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定型时期
二、1957~1966年: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充分运用时期
三、1966~1976年: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停滞时期
四、1976~1979年: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全面法定化时期
五、1980~1983年: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进步司法化时期
第二节 实施“严打”刑事政策为主的时期
一、“严打”政策的出台
二、“严打”政策实施的阶段性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与贯彻时期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般表述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官方表述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学界表达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解读
一、“宽”与“严”的共同前提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具体含义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严”的具体含义
四、“济”是“宽”与“严”两方面运行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论根据与时代精神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论根据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政治依据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依据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哲学依据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文化依据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精神
一、宽严相济:和谐社会语境下反犯罪策略的必然选择
二、宽严相济:对“严打”政策的规正
三、宽严相济:惩办与宽大政策的新发展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国际趋势的呼应
一、“两极化”刑事政策产生的背景
二、“两极化”刑事政策指导下的西方立法与司法实践
三、“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条件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的基础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历史梳理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契合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的完善
第二节 完善立法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保障
一、现行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不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方面
二、现行刑罚结构不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方面
三、现行刑罚制度不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方面
四、现行诉讼制度不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方面
第三节 理性司法是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基础
一、在认识环节上的不适应
二、在执行环节上的不适应
三、在评价环节上的不全面
第五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刑事司法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司法原则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罪刑法定原则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正当程序原则
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司法人道原则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非监禁化制度的运用
一、管制刑的适用
二、财产刑的适用
三、缓刑制度的适用
四、减刑制度的适用
五、假释制度的适用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死刑与监禁刑的适用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死刑适用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无期徒刑与有期徒刑的适用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拘役的适用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诉讼实践
一、立案制度
二、逮捕制度
三、搜查制度
四、不起诉制度
五、简化审与简易程序制度
第六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刑事立法
第一节 完善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谦抑原则
二、人权保障原则
三、罪刑均衡原则
四、效率(经济)原则
第二节 犯罪规定方面的完善
一、犯罪化的范围
二、不同类型犯罪构成模式的规定
三、现行犯罪化行为的梳理与重组
四、现行刑法中应当非犯罪化的行为/罪名
第三节 刑罚结构的完善
一、完善刑罚结构的指导思想
二、死刑规定的改革
三、监禁刑的改造
四、非监禁刑的完善
第四节 刑罚制度的完善
一、减刑制度的完善
二、假释制度的完善
三、缓刑制度的完善
……
第七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刑事制度的创新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国家的反犯罪活动对策,是我国新近提出的一项刑事政策。这一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反犯罪活动的基本主张,是现阶段刑事执法和刑事立法的灵魂,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是长期司法和立法经验的科学总结。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与我国先期贯彻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和“严打”政策之间,无疑存在着历史的承接和扬弃关系。透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数十年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打”以及宽严相济三项刑事政策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时间分隔,而是呈现相互补充、交替进行的关系。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项刑事政策的主次地位是有显著差别的。按照居于主导地位的刑事政策的不同,可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节实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时期“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是由国内革命时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直接发展而来的。
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激烈的阶级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打击敌对势力、维护革命势力,建立和巩固革命政权,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