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不仅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它还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它一眼望穿了历史的深处。《资本论》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西欧尤其是对英格兰19世纪上半叶社会现状的描述,其内容已经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但是其所蕴含的人类性价值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在现时代,《资本论》再现的过程就是将维多利亚时代的早期工业资本主义的符码转换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语言和概念。这一转换的实质就是《资本论》所具有的永恒的人类性价值在现代性语境下的重新激活。为了重新激活《资本论》,《<资本论>的再现》将采取“文本-思想-现实”的再现路径。根据这一研究思路,《<资本论>的再现》的主题分为三大论题。
王庆丰,男,河南林州人,出生于1978年10月10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20余篇。出版《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2011年被破格聘为教授,2012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高校科研舂苗人才,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同年被评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导言:《资本论》的重新激活
一、文本
二、思想
三、现实
第一论题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解读模式
第一章 何谓政治经济学批判——柯尔施解读《资本论》的核心议题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革命性立场
二、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批判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
第二章 具体历史实践的“奥德赛”——科西克对《资本论》的“具体的总体”式解读
一、如何解读《资本论》
二、《资本论》的具体总体性
三、实践的奥德赛
第三章 对《资本论》的三个诘难——雷蒙·阿隆解读
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及意义
一、对总体理论的诘难
二、对剩余价值学说的诘难
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诘难
四、对雷蒙·阿隆诘难的回应
第四章 如何再现《资本论》——詹姆逊的《资本论》解读
一、《资本论》的方法论
二、《资本论》再现的核心
三、《资本论》的政治后果
第五章 重释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资本论》的柄谷行人解读
一、《资本论》的哥白尼转向
二、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
三、革命主体的转换
第二论题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深度阐释
第六章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一、《资本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界限
二、《资本论》科学术语的革命
三、《资本论》的存在论超越
第七章 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一、颠倒与翻转
二、颠倒与转向
三、颠倒与退回
第八章 欲望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的形上意义
一、欲望与历史形成的需要
二、欲望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三、《资本论》与欲望形而上学批判
第九章 《资本论》与哲学的未来
一、《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新哲学
二、《资本论》与我们时代的哲学
三、《资本论》的存在论道路
第十章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一、存在的意义与存在的样态
二、现象学与辩证法
三、此在与实践
四、澄明之境与共产主义
第三论题 《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十一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隐喻
一、“机械怪物”
二、“吸血鬼”
三、“魔术师”
四、问题及其他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
一、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二、经济发展的三个悖论与中国问题
三、社会主义对资本力量
第十三章 金融资本批判——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效应及其逻辑理路
一、我们时代的资本主义
二、金融资本与资本主义危机
三、金融资本的本质
第十四章 超越资本的文明——“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道路
一、作为现代性的资本主义
一“驯服资本”的精神建制
三、“驯服资本”的制度建构
第十五章 批判的辩证法与共产主义
一、理解共产主义的辩证法立场
二、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
三、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资本论>的再现》: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
恩格斯把“剩余价值学说”看作是《资本论》研究的理论核心。与恩格斯不同,柯尔施特别看重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他指出:“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研究,不仅包含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从而也同时包括了在《资本论》中含有的全部理论的核心以及对整个唯物主义社会学说的理论与历史的观点最明确和最精辟的表述。”可见,柯尔施把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抬高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么,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在理论上的完善是从“商品的价值”这一概念出发的。政治经济学把资产阶级的商品生产看作是最终取得的对一切时代有效的、理性的与合乎自然的经济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把一切经济概念都溯源于价值,把一切经济规律溯源于价值规律。它把商品的交换价值解释为不依赖于其使用价值,而只取决于为制造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的量。李嘉图明确指出:“应该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随生产它们时所费的劳动量而发生变化。”“各种劳动的总量”决定着某一商品所能交换的其他商品的数量。“劳动的总量”是交换价值的真正基础。
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投入在其上的劳动成比例。李嘉图被马克思誉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柯尔施也指出李嘉图的历史
任务在于总结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时期伟大的创造性成果。“李嘉图的经济学体系已历史地处于资产阶级发展的革命进攻阶段与辩护性的防卫阶段之间的分界线上。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受其直接影响的黑格尔哲学体系”。虽然,李嘉图的体系已经能够进行“科学的自我批判”,但其依然无法超越资产阶级的理论视野,他的理论事实上达到了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目的。
“只有对于在理论与倾向上真正超出资产阶级视野的研究来说才可能做到:把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视为最后总结的范畴继续进行划阶段的概括,并从而把它作为经济学范畴加以扬弃。在马克思批判的理论中表现为最一般的经济学范畴不再是'价值'或由劳动时间衡量的'价值量',而是商品生产的劳动形式、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或者商品本身的形式。”表面上看来,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在理论上的完善一样,《资本论》也是从“商品”出发的。但柯尔施指出,马克思着重分析的是“商品生产的劳动形式、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或者商品本身的形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这种神秘的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那么,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马克思告诉我们:“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