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研究读本》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村社、中国问题和印度村社的论述作为一个科学整体,将文献学、诠释学等方法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较为全面地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写作背景、历史进程、国内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思想观念、学术论争和实践价值等内容。该读本首次系统地摘录了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文本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运用命题分析法从社会形态的辩证特征、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世界历史的二重后果、东方社会的未来前景等方面对“论东方村社”展开了思想诠释,辨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民粹派、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东方村社问题上的思想关系,并考察了“论东方村社”对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不发达问题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心的价值。
呈献给读者的这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丛书,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现实,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著作以及有关专题思想重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计划出版40种,三年内陆续完成编写和出版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文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在我国学术史上,曾编写和出版过不少关于经典著作的读本,包括各种注释性读本和导读性读本,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读本也越来越显出历史局限性。比如,以往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视角较旧,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全面;解读的经典著作范围较小,视野有限;解读所依据的文献不足,深度不够等。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以及普及工作不断加强,这就迫切要求对经典著作重新进行解读。
同时,这些年我国学界有关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更好地解读经典著作提供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人类文明的深入推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不断深化,解读视角发生重大转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例如,以往由于受革命实践的影响,我们较多地从社会主义“革命”视角去解读,而较少从社会主义“建设”视角去解读,因此,较多地注重研究其中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而较少研究社会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革命胜利后,仍然沿袭了这种解读模式。这就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丰富的新社会建设思想,恰恰是这些长期被忽视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更有意义。近些年来,我国学者自觉地从“建设”视角研究经典著作基本观点,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就。又如,过去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主要限于对若干重要经典著作的解读,如对《共产党宣言》等五六部名著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对其他著作的解读不多。即使有收文较多的导读性读本,但常常由于篇幅所限,也只能对这些著作进行简要介绍,不可能对每一部著作展开研究。近些年来,这种情况在逐步发生变化。研究经典著作的专题成果越来越多。再如,近年来新的经典著作编译成果和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大大拓宽了人们对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理解。加之这些年我国学界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他们的外语水平较高,知识储备较多,研究方法较新等,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理解也更有新意。这些都为更好地解读经典著作提供了新的时代条件。
为了继承前人研究的成果,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总结这些年我国学界编译、研究经典著作的成果和经验,比较全面系统地解读和阐释经典著作的基本观点,中央编译局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并对该项研究提供了基金资助。课题组不仅在局内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而且向社会公开招标,争取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一批有造诣的中青年专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经过课题组同仁两年多努力,已经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并将继续补充、完善并陆续推出。这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丛书就是这些成果的集中体现。
本丛书力求体现如下特点,这也是丛书编著王作所力求遵循的原则:第一,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本丛书不仅对经典作家的名著进行解读,也对其他重要著作进行解读,还要对经典作家的一些重要思想,如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等,进行专题梳理和解读。不仅从“革命”视角,而且从“建设”视角,全面、系统地梳理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
……
袁雷(1987年—),2009年大学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在张云飞教授的指导下以《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基于文本的研究》为硕士学位论文,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发表有《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村社思想的科学扬弃》、《马克思廉价政府理论及其现实价值》、《马克思廉价政府学说的理论贡献》和《试论当代中国的生态社区建设》等多篇学术论文。
导论
第一部分 历史考证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写作背景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理论背景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实践背景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历史进程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萌芽阶段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深化阶段
三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形成阶段
四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完善阶段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国外主要版本和传播情况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俄国村社”文本的国外版本和传播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和印度文本的国外版本和传播
三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一般问题文本的国外版本和传播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文本的中国版本和传播情况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主要文本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主要文本在中国的继续传播
三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主要文本在中国的
全面传播
四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主要文本在中国的深入传播
第二部分 研究状况
第五章 西方学界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研究状况
一 西方20世纪70年代前的研究状况
二 西方20世纪70年代后的研究状况
第六章 俄国苏联和东欧学界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研究状况
一 俄国苏联20世纪70年代前的研究状况
二 苏联东欧20世纪了。年代后的研究状况
第七章 中国学界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研究状况
一 中国20世纪70年代前的研究状况
二 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研究状况
第三部分 当代解读
第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史料梳理
一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俄国问题的历程
二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国问题的历程
三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印度问题的历程
四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文本类型
第九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思想诠释
一 社会形态的辩证特征
二 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
三 世界历史的二重后果
……
第四部分 经典著作选编
第五部分 附录
第九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的思想诠释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是一个巨大理论宝藏,需要我们在忠实文本自身的逻辑、文本所在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历史条件的变化尤其是东方国家实际发展情况,对之展开系统的把握和深入的挖掘。
一 社会形态的辩证特征
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是划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段和类型的基本单位。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了对社会形态的研究,尤其是突出了社会形态的辩证特征。
(一)原始社会表现为一系列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类型
通过对东方村社的专门而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原始社会(史前社会)在社会形态中的原生形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认为,原始社会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类型。
由于缺乏实证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作出了“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随着实证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修正了这一看法,而且看到了社会形态演化的复杂的层次和类型。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指出:“不久前有人又发现公社所有制是斯拉夫族特有的一种奇异现象。事实上,印度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经济共同体的各种各样形式的典型,它们虽然或多或少已经解体了,但仍然完全可以辨认出来;经过更仔细地研究历史,又发现这种共同体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点。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生产制度,最初就是这种原始共产主义在历史上解体的结果。不过,又有整整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存在于交换价值控制了生产的全部深度和广度的现代世界和这样一些社会形态之间。”(1j这里,将公社所有制看做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点,也就是确立了原始社会在社会形态演化中的原生形态的位置;认为在公社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经济制度,也就是承认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多个阶段和复杂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村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形态的层次和类型的科学认识。
原始社会在社会形态中的原生形态位置。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长期处于没有私有制和剥削的社会中。随着文明时期的兴起,这种社会形态衰落了。但是,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公社所有制的天然的生命力为两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所证实。这种类型的一些公社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各地,经历了中世纪的一切波折,一直保存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例如,在他的家乡特里尔专区就有。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农业公社的烙印是如此清晰地表现在从它产生出来的新公社里面,以致德国历史学家毛勒在辨认了新公社后能够还原出这种“农业公社”。在新公社里,耕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而森林、牧场、荒地等仍然是公共财产;这种新公社由日耳曼人引入所有被征服的地区。由于它继承了原型的特征,所以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成了人民自由和人民生活的唯一中心。显然,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是从较古类型的公社中产生出来的。在这里,它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绝不是从亚洲现成地输入的东西。在亚洲,在东印度也有这种农村公社,并且往往是古代形态的最后阶段或最后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