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豪华装典藏本)
定 价:600 元
- 作者:汤一介
- 出版时间:2014/4/2
- ISBN:9787511718488
-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52
- 页码:4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豪华装典藏本)》中还收入6篇我为前辈及友人著述所写的序言,读者或可从这些序言中看到我思考问题的路子。为什么我特别关注中国的经学?盖“五经”(或“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它是夏、商、周三代重要的历史文献,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统之中,代代相传发展到今天。我为什么特别关注儒家?由于自先秦起,发端于孔子的儒学自觉地继承、阐扬着“五经”的基本精神,在此后的我国社会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的身体性命之学开启了天人合一、普遍和谐、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无疑是华夏文明得以繁衍、成长的精神支柱。我为什么特别重视西方哲学文化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冲击的积极意义?正是在这一冲击下,
2000年,我已经73岁了,到这个年龄要想写一本大的专题研究著作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我如何安排此后的学术生活呢?此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有个想法,到晚年是否可以编《儒藏》。因为前人已编有《佛藏》、《道藏》,而无《儒藏》,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似有欠缺。而且就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情况看,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之于佛道要大得多,因此,纂辑一部《儒藏》,早晚是应该做的。但是,我又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常常在思考一些哲学问题。遗憾的是,由于自身的天分和外在的环境,我没能使自己所思考的哲学问题系统化,而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就是说,到了晚年,我一方面想编《儒藏》,另一方面还在思考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哲学问题。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学术生活,也许两方面都做不好。
正巧,2002年,教育部有个重大的哲学与社会科学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我想,干吧,不管我是否能看到它完成,一旦启动,总会有人接手做下去。2003年,《儒藏编纂与研究》这个项目北京大学中标了,并由我出任该项目的首席专家。
由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而形成的习惯,我仍然在关注和思考与现实学术发展相关的问题,因而,在进入21世纪后,我还是写了若干篇哲学与文化方面的论文。在这本集子中,我从这一时期所写的论文中采择19篇。另有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是1983年为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发言稿。先前,我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对中国佛道两教的研究,此次发言令我转而对儒学发生兴趣。这篇小文也许对读者了解我的思想发展过程有所帮助,故此作为附录选入吧。
我们才有了一个反思、自省其哲学传统的契机,让我们知道应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吸收什么,从而使中国哲学文化得以在现时代反本开新。反本才能开新;尤为重要的是,反本是为了开新。
本文集收录了部分报刊记者对我的访问记。这些访问记在发表前大体都给我看过。之所以收录这些访问记,目的是要让读者了解我写作的背景。我写文章大体上都是由问题引发的,而这些问题又常常与我对历史和现实的所思、所感密切相关,我往往是有所思而发。我想,从这几篇访问记,读者或许可以对我为什么写这些论文的原因有所了解。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一个真正的学术问题,往往可以不断地探讨下去。然而,学术问题必须是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探讨,才可能真正取得进展。当前,我们的学术研究与理想的境界还有一定距离,还不能做到什么都可以拿来讨论,这对学术的发展并非有利,希望能有所改进。我自知学术基础并不很好,而且也并非天分很高的人,文集中难免有错误,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我会抱着知错必改的态度来接受的。
2013年8月29日
自序
一 精神信仰
在世纪之交谈精神与信仰
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
五四运动与中西古今之争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会通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儒家思想定位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在西方哲学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哲学
寻求文化中的普遍价值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儒学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论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
论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
释“道始于情”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附录:关于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
二 书序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文明对话》序
《画说经典》序
《第二次启蒙》序
《中国儒学史》总序
《马一浮全集》序
三 对话访谈
不断提出问题推动思想进步——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
世事沧桑成云烟,六经责我开生面
在传统与现代化间踏出哲学道路
汤一介先生谈治学门径
否定普世价值无法建设现代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儒学和马克思主义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访著名学者、《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汤一介
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思骋寰宇界,岁砺金玉心
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访北大著名教授汤一介先生
自我学术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如宗教的、哲学的、风俗习惯的、价值观的等等),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且可能因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矛盾和冲突,这不仅在历史上存在过,而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也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和而不同的观念是不是对消除文明的冲突会有普遍价值的意义?不同而能和谐,将为我们提供可以通过对话和交谈的平台,在讨论中达到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达到某种程度的相互认同,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求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提升,这正是和的作用。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和而不同对当今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共存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前面,我们曾引用过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的一句话:“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人们对自然无序无量的开发、残暴的掠夺、无情的破坏,把自然看成是与人对立的两极。针对这种情况,也许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会对解决这种情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王夫之《正蒙注·乾称上》中有一段话讲到天人合一,大意是说:我考察自汉以来的学说,都只抓到先秦以来《周易》的外在表象,不知《周易》是人道的根本,只是到了宋朝周敦颐才开始提出了“太极图说”,探讨了天人合一道理的根源,阐明了人之始生是天道变化的结果,是天道运动的实在表现。在天道的变化中把精粹部分给了人,使之成为人之性,所以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与天道阴阳变化之秩序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个道理不能违背。王夫之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儒学“天人合一”思想,也是对“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很好的解释。人道本于天道,讨论人道不能离开天道;同样讨论天道也必须考虑到人道,这是因为“天人合一”的道理既是人道的“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也是天道的“阴阳变化之秩序”。人道本于天道,人道是天道的显现,因此人对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的思想理论对当前自然界遭受惨重地破坏,是不是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而也可以说它有普遍价值的意义?其实这种观点,在当今西方学术界也有,例如,过程哲学的怀德海曾提出“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这样的命题,①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着人和自然之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人必须像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自然界。这个理念应该说有着重要的普遍价值的意义。
《论语·颜渊》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在中国历朝历代就有着不同的诠释,而这种种诠释都是与诠释者所处时代和他个人的学养、境界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今天是否可以给它以一种新的诠释呢?费孝通先生对“克己复礼”有一新的诠释,他说:“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②这样的诠释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释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是说,要克服自己的私欲,以便在进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很好地遵循合乎天理(宇宙大法)的礼仪制度。仁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品德,“爱生于性”,“性自命出”,“命由天降”,⑧礼是规范人的社会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合乎天理的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它才合乎仁的要求,所以孑L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由外力来强迫而有的。因此,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人们具有的仁爱之心按照合乎天理的规范实践于社会生活中,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