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最主要的是强调个体生命的安顿。作者解读庄子,是把自己的生命融进去,用自己的心体会庄子的心,用自己的生命体会庄子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沉痛的庄子,何来一个自由飘逸的庄子呢?庄子很达观、很逍遥、很飘逸,但不是无根的逍遥,他的体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通透的认识之上。
如果评选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有才情的人,相信得票最多的一定是庄子。
庄子是位大觉者,他的潇洒精神,则来源于他的道的方法、道的手段,以及必要的修炼。
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地(今安徽蒙城)人,和我同属于安徽阜阳人,尝为蒙地漆园小吏,生平事迹不详。但就是这么一个生平事迹都不详的人,却开创了另外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让我们的灵魂能得到片刻的清凉。
翻阅《庄子》一书,一阵清幽古朴之风迎面拂来,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到“庄子梦蝶”,从“庖丁解牛”和“运斤成风”,我们可以体会他那种清静无为、明哲保身、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生命哲学。据《庄子·列御寇》载:庄子生命垂危时,弟子们商量如何为其厚葬。庄子得知,对弟子说:我视蓝天为自己的棺椁,把光辉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看作相连的宝玉,天上的星星是珍贵的珍珠,把天下万物当作自己的殉葬品,这还不够齐备吗?何必还搞什么厚葬?当他的弟子解释说,怕他的遗体为乌鸦啄食时,庄子说,放在地面上为乌鸦老鹰啄食,埋到地下则会被蝼蚁所食,这就等于从老鹰嘴里夺过来,再送到蝼蚁嘴里,你们这不是偏心吗?庄子把死看得很淡,他觉得,人既然已经死了,就等于回归了宇宙自然之中,暴尸或深葬,为鸟啄,为蚁食,反正都一样,何必那么在意?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当生则生,不当生则不生,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似这等通达和潇洒,今天的人们有几个能得其遗风?
庄子的学问是生命的哲学,庄子的智慧是生命的智慧。它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在宇宙视野指导下的人生体悟。
读《庄子》,犹如注入了一泓心灵的清泉,获得心灵的宁静,感悟生活的快乐,追逐生命的自由。读《庄子》,像是读着先知的智慧,没了牵挂羁绊;像是循着众神的行迹,没了生死障碍。今天,庄子飞越两千多年的时空,给我们浮躁功利的心灵带来清凉与宁静。
当今社会,说自己活得累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这都是被“聪明”所累啊。我们不禁要问,就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整天忙忙碌碌却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为了物质利益,有多少入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生命的本真?是的,人的心灵之所以逐渐地消失,不就是因为过于执迷于身外之物了么?然而当心灵拥有了广度、深度和厚度时,才能获得洞穿世俗的睿智、平和内敛的气度、闲庭信步般的超然,最终感悟到生命的高贵和富有。
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青年作家、学者、新锐批评家。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某大学中文系,2007——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先后关注的领域有新诗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
17岁开始发表文字,学生时代发表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70多篇(首)。曾经在《传记文学》、《青年作家》、《新京报》、《海外校园》、《东方早报》等报刊开设专栏或发表文章,部分文章被《天涯论坛·关天茶舍》、《红袖论坛》等知名网站列为精华。
20年间先后做过电台记者、自由写作者、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国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等。著有《坚守与突围》、《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暗河上的求索》、《北大偷学记》、《生命的菩提》、《简单就好》、《在北大听文学》、《在北大听佛学》等。代表作有《当代中国文学灵魂纬度的根本欠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导读》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第一章 《庄子·人间世》——乱世中的安顿
安顿自己
空明的心
心无挂碍
外化内独
无用之用
活在当下
第二章 《庄子·养生主》——顺应自然之道
保全天性
处世有术
心的自由
生命无常
第三章 《庄子.德充符》——循宇宙之“道”
守守住本心
回归自性
心之忧苦
超然物外
超越“情执”
第四章 《庄子·齐物论》——破除“我执”
遗形忘心
人间囚笼
“心”的迷失
破除“我执”(开始)
以“道”观之
融化为一
第五章 《庄子·大宗师》——大道为师
“真人”无“己”
同于大“道”
本心清静
安时处顺
遗忘自我
第六章 《庄子·逍遥游》——心的逍遥
俯瞰“小我”
开阔视野
摆脱狭隘
游心于道
心之逍遥
第七章 《庄子·应帝王》——保持自性
外物之累
清静无为
返朴守真
万境归心
浑沌之死
后记
《禅释庄子》:
庄子提了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本该恬淡寡欲的人,却陷入了痛苦的生命折磨里。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深入思考一下而非要让自己陷入荆棘遍地的困境呢?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着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
庄子认为,遇上的世事既然不能掌握,不如随遇而安,这样就是这样,不做强求争取,一切依乎天理,多余的反抗天理是一种伤害自己的举动。庄子认为,我们应顺着“固然”,用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行事,顺着情势而行,调整自己,才能在烦扰的世事中轻松地游走。若事事与人相争,就有如用刀砍骨头一般,伤人伤己,两败俱伤,是最不明智之举。按照禅宗的观点,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庄子在《天地》篇里讲道:“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认为机事会生出机心,机心会扰乱心神,神乱则人乱。心不挂事,便能得清净,心有所贪,便被事所牵。置机械而不用,就是实践返璞归真的道路。“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人于天。”(庄子·天地篇)庄子主张忘却人我,去掉分别念头,万物便可以混而归一,这样的人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与痛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庄子的哲学是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是反对人为束缚的。我国古代文人对退隐生活总是情有独钟,因为他们了解,恬淡实在是人生的另一胜境,只有真正有智慧有胸襟的人才能享得。阮籍、陶渊明、李白、曹雪芹等,都是这样的智者。
现代人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过程中,却迷失了自己。投入生活,就会受到来自于诸多方面烦恼的干扰,常常令我们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然而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我们从内心摆脱这些烦恼的束缚,将它们全部抛开,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轻松。《心经》上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在大干世界中,我们面对无数的虚境,总会生出无数的妄念,所谓的心对境起念,便会生贪嗔痴,便会心有挂碍。心有挂碍便会产生无尽的烦恼,所以,“心有挂碍”是烦恼的根源之一。断除烦恼之一的途径便是做到“心无挂碍”。当然,如果总是想着要“心无挂碍”,其实已经是“心有挂碍”了,已经是有所“贪”了。
人不能掌控的事情太多了,因为无法预料因缘与因果间的变化,因此,该如何让自己“心无挂碍”呢?我们做事当然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可是能不能建成要看因缘,要快快乐乐、欢欢喜喜地面对结果,这是“心无挂碍”。但是,如果因缘许可我们做,当我们努力的时候,许多因缘也会自动聚集过来,这时候要不要放弃?当然绝对不放弃,这也是“心无挂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