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三版,在修订过程中,作者认真听取了教材使用者(任课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将新闻采访写作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养料融入其中;保留原书中精选的精彩实例(包括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力作、西方记者采写的优秀作品以及其他精品),按更优化的原则更换案例,并增加许多新鲜个案,力图使个案体现鲜活性和经典性品格;对全书进行字斟句酌式的修改,从而使该教材臻于完善。
绪论
节 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二、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能敏感地觉察生活中的异常
二、能活跃地进行创新思维
三、能富于成效地与人交流
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
五、能不畏艰辛地战胜困难
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节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一、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二、新闻采访本质上是特定主体的一种认知活动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
二、采访对象:新闻采访不可忽视的另一主体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节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始点
一、新闻线索的含义及特点
二、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作用
三、新闻线索的多种来源渠道
第二节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一、获得新闻线索有赖于新闻敏感
二、新闻敏感:发现和判断
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
四、新闻线索的追寻与跟踪
第三节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一、报道策划的实际含义
二、策划对于新闻报道的意义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节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一、采访前资料准备的重要性
二、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
三、坚持资料准备的“十比一”原则
第二节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一、从个性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
二、从社会心理层面对采访对象进行分析
第三节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一、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
二、制订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第四节 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一、在合适场合创造采访机会
……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其他方法
第六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和加工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第八章 新闻写作:因媒体而异
第九章 消息写作(上)
第十章 消息写作(下)
第十一章 通讯写作(上)
第十二章 通讯写作(中)
第十三章 通讯写作(下)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第十五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上)
第十六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下)
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
后记
修订版后记
三版后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
四是确定提问的顺序。应确定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提出问题,还是一开场就把尖锐的问题摆到采访对象面前。
五是确定提问的态度。提问时可以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也可以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对此应有所考虑,要视采访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六是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避免以“你有什么感想”这类大而无当、不着边际的问题作为问。如果需要过渡,过渡性的提问应当体现合宜性:或承上启下,或缓和气氛,或转换角度。结尾常常需要留点余地。
在一次特定的采访中,以上程序可能未必完全用得上,用得上时也不必全部照搬,但即使如此,预设一个方案还是很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步骤就是设计提出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记者还是外国的记者,都很重视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数量,就有可能出现比较精彩的问题。因此,有些外国记者通常在采访计划中要设计上百个问题,然后再进行缩减,缩减到30~50个问题,直至只剩下十几个非问不可的问题。这时候的问题往往具有很高的质量。
拟定采访计划,实际上是对采访过程进行策划。通过这一策划,记者内心就会比较踏实,不至于因准备不足而心虚,往往能在采访过程中始终将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采访计划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记者充满自信地进行采访。初学采访者尤其需要认真拟定采访计划,因为他们通常更需要采访计划所赋予的信心和勇气。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只知道完全按照采访计划进行采访的记者并不是好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采访往往不能完全按原先的设想进行,记者不能抱住采访计划不放,而应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事实上,没有一次采访是完完全全按照采访计划进行的。
第四节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在当今时代,记者为了争取到采访机会,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有人甚至如此评论这种行为:“赢得采访机会的不确定性正是推动记者不断前进的东西:追求的兴奋。”如果一个采访计划设计得很完美,但因为采访对象不配合而无法得到实施,那么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没有采访的机会就绝不可能有采访的成功。对于记者来说,不怕采访对象不好对付,就怕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
一、在合适场合创造采访机会
(一)营造合适的采访环境
在很多情况下,记者的采访要求遭到拒绝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只是因为他所选择的采访场合有问题。如果他能够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合,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在这里,合适的场合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谈话情景中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在西方,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政客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肯定不会讲真话,他们总是用一种带有自我保护意味的冠冕堂皇的语言来打发记者,有时甚至以公务繁忙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很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采访对象更愿意在非正式的场合接受采访,而且会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在正式场合,采访对象对记者常常存有戒心,或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顾虑。
因此,记者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采访的环境。一则,要选择ArL适的采访时间,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睡眠、用餐或工作繁忙时打扰他们。再则,要注意营造比较温馨的采访气氛,常用的方法是私下约采访对象下班以后出来喝茶、喝咖啡,或者在采访对象有空的时候到他们家去坐坐、聊聊,这样采访对象就很难拒绝记者的采访。
《重庆晨报》记者徐源在采访张壤时,面对的是这样一种情境:张壤是北川中学高二8班的地震幸存者,他因病请假逃过了地震的劫难。他在火车站当志愿者,想通过玩命地干活除去自己内心的伤痛。徐源去采访时,张壤在帐篷里不说话。一个男孩进来递给张壤半瓶可乐,张壤喝了一点,又递给徐源。徐源立刻明白了,张壤想宣泄,需要有人倾听。于是他将可乐一饮而尽,就坐着一言不发地听张壤自言自语了两小时。应当说,如果徐源不善于把握情境,他就不可能写出《高二8班一个人的复课》这样的作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