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要求编写,对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模块,涵盖教师专业发展概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条件保障、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等内容。
大量事实表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必然需求,更是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有关报告中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对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进行跟踪性研究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无法超越它的教师的质量!”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好教师?好教师的成长需要哪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一名好教师又如何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这些都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紧紧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基于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教师教育的特点,积极回应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诉求,力图以崭新的视角、完善的结构、鲜明的特色、可操作的方法等建构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皆备的新体系。
全书共分三个模块九章。模块一“教师专业论”,即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该模块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辨析、本真追问、历史流变三章内容,围绕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从理论层面引导学习者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信念和精神,以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进而增强他们实现专业发展的意识。模块二“教师发展论”,即如何理解教师的发展。该模块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内外因素的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具体的实践情境和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促使学习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形成专业发展的方向性和自觉性。模块三“教师实践论”,即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该模块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教学实践环节的贯穿,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素质结构,使学习者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途径,在实践维度上具备自我发展规划的能力,以达到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目的。本书的每一个模块都自成体系且相互贯通,共同支撑起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每一章均设有问题导入、观点呈现、概念解析、理论阐释和知识拓展五大部分,且在章后有“实践·反思·探究”及“推荐·阅读·资源”等栏目予以补充与深化,使学习者在理论周知与实践体验中得到学习动机的激发,高效率地获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用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此外,本书在每一章前还设有“知识导图”,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辅以相关的视频链接,便于学习者对该章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学习者及时找到与之相应的视频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及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本书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配套教材,可供全国高等院校教育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各章节的教学视频、教学要求、演示文稿、习题作业、教学案例等相关资源均可登录“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在“资源共享课”中查找“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学习。
本书是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编写人员均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成员,其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杜静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由赵红亚撰写,第四章由魏宏聚撰写,第五章由杨飞云撰写,第六章由王举撰写,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由段晓明撰写。全书由杜静、段晓明统稿与校雠。限于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书中不足与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在此,对本书的编写者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表示感谢,对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特别是本书的编辑魏延娜、房世佳两位老师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表示由衷的谢意!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杜静,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现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般项目2项,参与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多项,获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等奖2项。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主持人。专著《历史与现实的追问: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发展与动因研究》获201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等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模块一 教师专业论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概念辨析
第一节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吗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蕴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真追问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境况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追求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走势展望
模块二 教师发展论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教师的认知能力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分析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
模块三 教师实践论
第七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模式
第一节 大学本位的模式
第二节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模式
第八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第一节 师徒制
第二节 课例研究
第三节 教育叙事
第九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框架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专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每一种职业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因此,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都具有社会存在的价值,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并非每一种职业的社会功能都相同,一般来说,专门性的职业即专业对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专业对社会具有重要的贡献,它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恰如曾荣光先生所说,专业是整体社会继续存在及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倘若专业服务不足或水平低落,则会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伤害。如人类最早被公认的神甫、医生和律师职业,就担负着前工业化社会的“三大压倒性任务”——灵魂、健康和正义。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提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社会服务。专业工作者应该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他们内心要有为大众服务的倾向,有义务以道德理解为起点来运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提供实际工作以表现出公正、责任和美德来”。
另一方面,专业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国家的保护,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大多数专业人员会把工作作为一种事业,为之去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利他服务,专业往往会建立一套专业人员及社会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这一套由一个专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全面应用的标准是“界定在提供一个专业服务时恰当和非恰当的行为”。正如弗雷德逊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社会学家已倾向于将专业看成服务于大众需要的荣誉公仆,设想它们与其他职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定的服务定位,即通过学者式地应用它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公众的需要。”
2.专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
既然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那么作为一种专业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高深的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从业人员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以获得“特殊的智力”,以达到专门技术之职业的需求。
首先,专业一般以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志。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高等学校在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发展成熟课程)、结构化(组合成专业课程计划)、合法化(课程和课程计划获得确认的过程)和传承(传授给大学生)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技能体系已经被系统、普遍地组合成大学的学位课程,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这些已经成为大家的公认看法。
其次,专业需要不断进修和研究,并作出创新。专业是从社会众多职业中以其特殊的“知识性”和“专门化”而分离出来的,一般职业主要通过个人体验与个人经验的总结,研究意识不强。因此,无论是专业本身还是社会诉求都对专业提出了较高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一方面高等专门教育仅仅为从业人员奠定了专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从其专业水准而言,刚从高校毕业的从业人员只能算作一种“准专业人员”,他们需要也必须通过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渐成长,发展成为一名称职的或成熟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60至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21世纪,不少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专业人员必须不断进修和研究,其服务水平才能跟得上日益发展的社会,才能在众多的职业中树立起自身的社会地位。
最后,专业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所谓“隔行如隔山”。专业之所以能从数以千计的职业中剥离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具有自身知识的特殊性和独特性,这种知识具有明显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换言之,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很难独立完成这种“专门性的社会服务”。如在人们的心中,医生是一门专业,有一套较为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人们相信这种“圈内知识”,不是外行所能轻易掌握的,有着内外行的差异。
3.专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是衡量一种职业是否是一门专业的显著标志,这一观点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是专业知识?何种技能是专业技能?也就是说,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标准由谁制定?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圈内知识”应该也只能是专业人员掌握、制定和垄断,即专业必须享有有效的专业自主,自己决定自己专业的知识水准和技能水平,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帮助,进而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得以确认。马克思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