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课,一步步带领你的心灵与世界和谐相处,走出自己孤单的岛屿,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1: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经典之作,风行西方世界、台湾地区的通俗心理学疗愈书!
2:一套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健康、人性透视和心灵励志的通俗心理学读物,帮助你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理解他人,放大人生的格局!
3:通俗阅读、案例分析,帮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
不仅是一套心理学经典著作,更是一套适用性强的人生指南:你对人生、事业、爱情、家庭的困惑,可以从这里寻找答案!
序言
阿尔费雷德?阿德勒,他是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现代“个体心理学”之父,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父亲是一名富裕犹太商人。阿德勒自幼身患先天性残疾,身体羸弱多病,5岁时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让他在心里对死亡产生阴影,也让他决心长大后当一名医生。阿德勒在幼年时因身体问题受到歧视,产生悲观敏感的心理状态,他渴望摆脱这种状态,因而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成年之后,阿德勒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当过军医、医学院教授和心理医生,在美国和欧洲各国诊治心理病人,并发表心理学方面的演说。他认为:“人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而是被自己对事物的想法所迷惑。”他倡导人类发展自我个性与社会群体精神,强调“个体人性的关键,在于他赋予生命什么意义。”这些观点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早期,阿德勒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成为“精神分析学会”的重要成员,后来两人在学术理论上产生分歧,阿德勒离开了“精神分析学会”,建立了“个体心理学学会”,从此以后,他与弗洛伊德正式决裂,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1912年,阿德勒发表论文《神经质性格》,推出自己的学说概念,为个体心理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提高人对社会的兴趣,让人们明白了许多人生问题,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从而改变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重新树立一个健康乐观的生活目标。阿德勒的人生哲学强调,心理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是个人跟全体社会相联结的一种感觉,“那些对人类没有兴趣的个体,在生命中往往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并且对他人造成极大伤害,就是这类个体导致人类所有的失败。”
在阿德勒人生哲学体系中,主要探讨几个人生问题,首先,他认为人生目标决定人类心理和生命轨迹。如果人们的日常活动没有经过修正和引导,就不会产生思考,也不会有目标和梦想。而个体心理学对于思考人类生活的全部表现,就在于体现“朝向一个目标”。如果人们有一个常在目标,他的每个心理倾向必然遵守自然法则,时刻追寻着某种驱动力量,朝着目标前进。
第二,阿德勒提出,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形态建立在群体社会的基础之上,如果个体成员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必然会通过群居生活集结力量。人类是一种软弱的动物,几乎不具备单独生活的能力,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人们必须为软弱的躯体补充群体力量,这要通过社会生活和分工才能实现。
第三,人类的性格体现出某种环境特征,是一种生存模式,而不是遗传因素,因而性格可以通过一些外力来改变。人生目标则是影响性格、生命格调、行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
第四,人的一举一动表现出他的社会感,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不破坏群体生活,对环境抱着融洽相处的态度。这种态度是衡量人格分类的标准,他如何面对环境困难,直接决定了他是乐观还是悲观。
本书是阿德勒的人生哲学的重译本,以简洁明晰的语言再现这位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并突出他所强调的人类的自我观念,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个体对生命的答案,我们必须顾及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聚居在这个地球上,要以正面乐观的态度对待适应的环境。
阿德勒的人生哲学是一场心灵之旅,也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希望本书的译文能指导读者完善自己的心灵,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译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与弗洛伊德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阿德勒曾与弗洛伊德合作过十年,后因对弗氏的泛性论不能苟同而散伙,继而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其著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第一章:认清所处的世界
第二章:你为什么而活?
第三章:人生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章: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第五章:爱情和婚姻的真相
第六章:性格决定命运
第七章:如何掌控情绪
第八章: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九章:肉体和灵魂的联系
第十章:青春期心理
第十一章:儿童和社会
第十二章 犯罪心理及预防
第十三章:早期的记忆
如何认知世界
每个人的心灵都必须要掌握一项技能,即:为了适应周围的一切,要接受外部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各种认知印象。而心灵对周围环境的各种认知,会让人逐渐建立起某种理想的行为模式,在心灵上形成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追求。而事实上,这种建立过程从人类的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
目前为止,这种种的心灵表现,我们尚未找到具体、准确、清晰的专业术语,但却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只有在心灵出现无力感时,才会有上面所述的表现。此外,当我们的行为能够应对一定的改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自由行动,从而确立一定的目标。心灵的每一项活动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确立目标,然后得以展开。而其中所包含的自由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心灵更加丰富多彩的认知体验。
正如婴儿一般,在迎接一个全新的世界时,初次从地上站起来的刹那间所感受到的,围绕在身边的无数潜在的危险和威胁的敌对存在,这种直观的感受会影响婴儿最初的行动尝试,尤其是在婴儿初次学习走路的时候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他们或许会因此饱受打击,又或许会因此对未来充满自信。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而在成年人看来,这些看起来不值一提或者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极大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认知。
要了解这点非常简单,只需询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游戏或长大后有什么理想即可。如果是一度行动受阻的孩子,那么他们很可能对刺激的、激烈的运动产生向往,在询问他们的时候,他们通常都十分向往成为汽车、火车之类的驾驶员,又或者成为跑步、游泳等自由的运动,这就是孩子主观地、直观地表达对于消除行为上的障碍的强力愿望。而如果孩子的自由行动活动不受阻碍,心底没有自卑与障碍感,这类孩子的人生目标和心灵行动往往指向一些真正的自由行动。而对于这种自卑感与障碍感,通常会出现在身体发育缓慢和先天病弱或残缺的孩子身上。那么相同的,先天性听力残缺的孩子会因为对声音充满极大的兴趣而在很大概率会变成音乐喜好者,对十分积极阳光、欢快的音乐曲调喜欢。先天性视力残缺的孩子则更喜欢通过视觉来了解和认知整个世界。
因此,在了解和认知世界的时候,孩子首先会动用的就是人所拥有的一切身体器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知器官。由此可得,人与世界最基本的认知联系,就是通过人本身的器官所建立的。任何人认知世界的时候,率先使用的就是眼睛,人在睁开眼睛后会被看到的事物所吸引,由此可见,人类认知世界的首选器官就是眼睛,因此眼睛便成了最为关键的感觉器官。那么不容置喙的,人们的主要人生经验大多是来源于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印象。与其他的感官器官不同,例如: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这些器官通常只能感受到短时间,或者瞬间的刺激,而视觉印象在人们对身边的世界的认知和了解的过程中,往往印象更深刻,更持久,其重要程度是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总会有例外,如:部分人的占据主要地位的感觉器官是耳朵,他们主要通过听觉来收集种种信息和印象,从而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这种心灵被我们称之为听觉型心灵。还有部分人的占据主要地位的感觉器官是运动机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嗅觉刺激和味觉刺激更加敏感。而第一种听觉型反而是以上类型中较为罕见的类型。
此外,有的孩子身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肌肉系统,对于能够用到运动肌肉的活动,他们对此充满兴趣,这样的孩子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仍不愿保持安静,喜欢不停地翻身或者摆动身体。与此相类似的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似乎一刻也安静不下来,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们往往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很喜欢动来动去,而这种行为不会因为长大成人而有所改变。而这种行为被称为一种恶习,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多动症”。
孩子跟世界接触,往往是借助对某种器官或是器官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皆可)的特殊关注,否则他们要继续生存,基本是不可能的。借助自身相对敏感的器官,孩子得出了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以这些印象为依据,他们从总体上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可见某个人用于探究世界的器官或是器官系统,将作用于他与世界的一切关联,因此一旦了解了这种器官或是器官系统,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而要了解某个人行为与反应的动机,只需了解其器官方面的残缺怎样作用于其童年时期的世界观和之后的发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