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身残志坚的著名军事家。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因在魏国受奸人所害,受了“膑”刑,被剔掉膝盖骨,造成了终生残废,所以被人们称为孙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担任齐国的军师。在齐、魏争雄的过程中,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捷,使齐国成为强国。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孙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兵学世家”。他的祖先陈完、田书、孙武均是齐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少年时代的孙膑生活孤苦。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孙家颠沛流离,几经迁徙,所谓的“名门大族”也徒有虚名。到了孙膑出生时,孙家再也不是什么大贵族,在政治上也没什么势力,只能僻居边境一带。司马迁说其“生阿、鄄之间”,已经透露出这一信息。阿,即今山东阳谷东北的阿城镇,是当时齐国边防要地;鄄,在今山东鄄城北,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当时没有黄河相隔,是连成一片的齐国西南边境地区,属于落后的乡野之地。战国初年的齐国国力不强,一度沦为周边各诸侯欺负的对象,如魏、赵、韩、燕等国就常常进攻齐国。孙膑的家乡处于边境前线,他从小就饱受战乱之苦,他深刻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加深了他对战争问题的认识。孙膑立志继承祖业,研习兵学,像先人那样做一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大英雄,以正义战争杜绝不义战争,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身残志坚的著名军事家。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因在魏国受奸人所害,受了“膑”刑,被剔掉膝盖骨,造成了终生残废,所以被人们称为孙膑。后来孙膑逃回齐国,担任齐国的军师。在齐、魏争雄的过程中,他指挥齐军取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捷,使齐国成为强国。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
在救韩破魏之后,孙膑没有接受齐王的封赏,而是急流勇退,隐居山林,埋头著述,写出了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在中国军事史上,孙膑与孙武被后人并称为“孙子”。汉代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毫无疑问,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的阿、鄄一带。学者们认为,他的主要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20年之间,大体在吴起之后,与商鞅、孟子同时期。
孙膑生活在风云激荡、除旧布新、造就英雄的时代,生长于兵学王国齐国,又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兵学世家,有着代代相传的“家学”。所谓“家学”,就是家族内代代相传的专门学问。古代教育不发达,知识的传播途径很少,主要方式只能是“子承父业”。孙家的家学就是兵学。
根据历史记载,孙膑的先祖是上古帝舜。周武王灭商,封帝舜的后代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公子陈完为避祸举家东迁,定居于齐国,得到诸侯霸主齐桓公的重用,其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并改姓田氏。春秋后期,陈完的后代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兵圣”孙武即为将军田书的嫡孙。后来,孙武逃难到南方的吴国,曾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参与制定“疲楚误楚”的战略,在指挥吴军大破楚国后归隐山林。不久,吴国为越国所灭,孙武的子孙中,一部分人又返回齐国。这其中就有孙膑的先人。
孙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兵学世家”。他的祖先陈完、田书、孙武均是齐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少年时代的孙膑生活孤苦。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孙家颠沛流离,几经迁徙,所谓的“名门大族”也徒有虚名。到了孙膑出生时,孙家再也不是什么大贵族,在政治上也没什么势力,只能僻居边境一带。司马迁说其“生阿、鄄之间”,已经透露出这一信息。阿,即今山东阳谷东北的阿城镇,是当时齐国边防要地;鄄,在今山东鄄城北,也是古代著名的军事重镇。当时没有黄河相隔,是连成一片的齐国西南边境地区,属于落后的乡野之地。战国初年的齐国国力不强,一度沦为周边各诸侯欺负的对象,如魏、赵、韩、燕等国就常常进攻齐国。孙膑的家乡处于边境前线,他从小就饱受战乱之苦,他深刻地感受到,残酷的战争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加深了他对战争问题的认识。孙膑立志继承祖业,研习兵学,像先人那样做一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大英雄,以正义战争杜绝不义战争,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孙膑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残志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
《绝世奇才:孙膑/安邦武将系列》:
孙家落难
春秋时代(前770一前476),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周室既衰,各诸侯国互相吞并。数百年间,列国耗尽。到战国中期,就有一百多个诸侯国被大国吞并。连年战争,加上旱涝雹洪虫瘟等灾害,百姓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田园荒芜、家无男丁,更不要说过安稳日子了。
孙膑的祖先原居陈国,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到齐国避难。齐桓公想委任他为卿,他推辞说:“我能够寄居在贵国有幸得到您的恩惠就该知足了,不敢担当如此高的职务。”因此,齐桓公让他担任“工正”之职,管理手工业生产。陈完后来改姓田,叫田完。田氏在齐国发展很快,几代之后,就发展为齐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同以国君为首的大贵族相对立。到齐景公时(前547),田完的第五代孙田乞已是齐国宰相。田乞为增强自己的实力,与淫侈残暴的国君争民,便采取了与国君相反的办法:借给穷人粮食时用大斗,收回时用小斗,其山海所产树木鱼盐蜃蛤到市上出售,价格也同其他产地一样。于是民众像流水般归附于田氏门下,从而壮大了田氏的力量。
公元前532年夏,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氏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在喝醉酒的时候,突然包围了他们,经过几次激战,栾氏、高氏战败。其主要人物栾施、高强两人逃往鲁国,而田氏、鲍氏取得胜利。就这样,田氏的势力一步步壮大。进入战国时期,田氏逐渐灭掉姜齐,建立了田姓的齐国。
公元前523年,在齐国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的战争中,田完的六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立了战功。齐景公为嘉奖他,便把乐安(今山东惠民)封给他,作为他的采邑(即封邑),并赐姓孙氏。春秋时代,姓是全族的共同称号,而氏只是某一支派的称号。田书这一支既是以田为姓,而又以孙为姓的。
孙膑的先祖孙武出生在其祖父的封地乐安(今山东惠民)。公元前515年,齐国高氏联合栾、鲍两家对付田氏,孙武的父亲孙凭(齐卿大夫)参与其中,害怕失败后受到株连,便带着一家人逃到了吴国。孙武和妻子也一同来到吴国,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一个山村里。孙武一面种地,一面潜心研究兵法,等待时机。
公元前515年,吴国的公子光谋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阖闾是个具有改革思想和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取得王位后,他和伍子胥进行了一番改革。他积极奖励农商,修明法制练兵习武,增修城池,使国力渐渐强大起来。于是,雄心勃勃的吴王阖闾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派军征伐南方的大国楚国,以建立霸业。正是在这个时候,孙武经伍子胥推荐,以兵法十三篇面见吴王。他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的共鸣。
孙武被任命为大将之后,运用自己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积极协助吴王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显赫战功。
公元前512年,孙武作为大将军和军师率领吴军伐楚,攻克楚国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灭钟吾国(今江苏省宿迁),并用水攻灭徐(今安徽省宿县北符离集)。吴王阖闾想长驱人郢(今湖北省江陵),孙武劝阻,并提出“疲楚克楚”的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