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心理智慧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早、完整、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谋略宝库。
本书在《孙子兵法》的理论基础上,将战争谋略与人生智慧结合在一起,借古论今,做到了译文通俗易懂,理论要点突出,兵法商用,案例并举,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性读物,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大概是: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综合使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等;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具有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等特征的因素,如
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等;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的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
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而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本书《孙子兵法的心理智慧》是一本系统介绍孙子军事谋略思想、战略战术及其古今应用的知识性读物,全书囊括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并且有翻译、概略式介绍,并向人们展示了怎样将《孙子兵法》的精华运用到商业营销、人际交往、企业管理、职场人生等方面。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平实,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希望对广大读者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生定位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它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其原著内容为: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国家的安危,因此,不能不认真地研究和思考。因此,想要探讨真正胜负的情况,需要从五个方面的情况来对敌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平日里君主要与民众一条心,到了战争时期民众才愿意为了君主去赴汤蹈火。天时,指的是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其是高陵还是低洼之地,是路途遥远还是临近,是地势险要还是平坦,进退是否方便等。对于将领而言,主要指的是其是否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指的是军队的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是上面我们提到的五个方面的情况,作为将领都必须要明白,将这些情况了解透彻就能取胜,相反则会导致失败。另外,将领要想事前判明战争胜负情况,就要分析双方的具体条件,也就是哪一方的君主更加清明?哪一方的将领更具备(行军打仗)的才能?哪一方占据了天时地利?哪一方的领导者能做到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的士兵更有战斗力?哪一方赏罚分明?将这些方面都考虑到,那么,谁胜谁负也就明朗了。如果将领们采纳了我提出的看法,那么,他带兵作战就会胜利,而我也会让他留下;相反,如果他一意孤行,战争就会失败,他也就必须要离开这里。当将领采纳了好的建议后,还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态势,以此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也就是说,要凭借有利的情况,来制定随机应变的具体战术。
战争,本来就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诡诈之术。所以,将领带兵打仗要讲究:在可以战斗的情况下巧妙示弱;在要战斗的时候装作退却;在准备攻打近处的时候,假装攻打远处;本来准备攻打远处,却假装攻打近处;敌人想占便宜,就用小利引诱他;在敌人混乱的情况下采取攻打的策略;敌人实力强,就要处于防备的态势;敌人兵强马壮,就要避免硬碰硬;敌人来势凶猛,就要想办法扰乱他;敌人谦逊,就要想办法让他骄纵起来;敌人处于安逸的情况下,就要让他疲惫不堪;敌人内部团结,就要想办法离间他。总之,要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攻击他们,要在他们毫无预料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作为指挥家必胜的秘诀,凡是战术战略,都不可事先讲出来。在还未开战的情况下就能预料到自己将要取胜,是因为计划周详、条件充分;在战争未打响的情况下而知道胜算小,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少;取胜的条件大,就会取胜;反之,则会失败,更别说毫无准备的情况了。从这些因素来观察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也就不难看出来了。
心理支招
在《始计篇》中,孙子强调充足的计划和准备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毕竟“兵者,诡道也”。行军打仗,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将每个部分都考虑进去,才能减少失败的风险。在孙子看来,要从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制度五个方面考虑,若有一个方面被忽略,都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同样,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做任何事,也都要进行全方位规划,不可打无准备之仗。目标与计划明确,才能事半功倍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争开始前,那些就已经能预料胜算的,是因为准备充分;相反,如果准备不充分,胜算就很少。
孙子这段话指出行军打“仗”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做足准备工作,的确,凡事需要谋划,有准备才能有胜利的把握。而谋划的第一步是要有目标和计划。
自古至今,大凡成功者,无不具备一项品质,那就是拥有不被打倒的意志力。他们从不拖延,但让他们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有计划、有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相反,那些失败者之所以迟迟不准备,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一个人看不到前方的路,看不到希望,又怎么会有信心、有决心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