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与火药、造纸.指南针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印刷》从中国古文明着手,简要分析了印刷术诞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详尽叙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应用,以及中国印刷术的外传和重要影响。
第一章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字记录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记事方法与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与金文
六书——汉字的构成方式
汉字的构成与演变
第二节 文字传播的载体——书籍
书籍的最早形式:简牍
帛书与帛画
其他文字传播方式
第二章 印刷术的产生
第一节 印刷工具和材料
毛笔的发明与发展
墨对印刷术的影响
纸张的出现与改进
第二节 印刷术的雏形
刻、写、铸、印
文字雕刻技术
捶印与制印技术
第三章 印刷术的始兴——隋唐五代的印刷术
第一节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涵义
雕版印刷术产生的年代
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工艺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第二节 印刷术在隋唐五代的应用
隋唐佛教印刷品
遗存的唐代印刷品
五代十国的佛教印刷
五代十国的其他印刷品
第四章 印刷术的鼎盛——宋元时期的印刷术
第一节 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
两宋印刷发展的社会背景
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两宋雕版印刷业的特点
两宋刻书事业的兴盛
第二节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毕异发明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的改进——木活字的出现
木活字印刷的技艺
金属锡铸活字的问世
第三节 宋元时期印刷术的应用
两宋纸币的印刷
金朝纸币的印刷
元朝纸币的印刷
两宋佛经印刷
元代的宗教印刷
第五章 印刷术的延续——明清时期的印刷术
第一节 明清印刷术的发展
传统雕版印刷术的兴衰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铜活字印书的流行
套版印刷的发明
短版与拱花印刷的兴起
清代泥活字印书
瓷、锡、铅活字印书的出现
第二节 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应用
明代版画印刷
清代版画印刷
木版年画印刷的盛行
明清北京民间印刷
第六章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
第一节 中国印刷术向东方的传播
向朝鲜的传播
向日本的传播
向东南亚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
向中亚的传播
向欧洲的传播
中国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印刷》:
还有另外一种工艺方法应用于织物型版漏印,即根据设计图案,把两块版材雕刻成一样的图案,然后在两块版材之间放置织物并夹紧,再在雕空处注以色浆,印上花纹。此种工艺的特点是制造的花纹两边对称、色彩相同,并且因为有洇染而显得更加美观。此种方法是始于秦汉而盛于隋唐的夹缬印花,与仅用一块漏版进行印刷的方法(属于一般的型版漏印)不同。后世因为型版漏印的特点,较少将其用于印书,但传世的有许多在民间用型版漏印印制的年画。用笔现在硬纸板上将轮廓画出,然后再用针尖沿笔道刺成像,然后将漏版放在承印物上直接从针孔透墨印刷,这种印刷方法称为刺孔漏印。其缺点一是纹样只能呈间歇状态,二是花纹线条不细。这种方法与现代的钢板蜡纸油印术或沿用至今的丝网印刷术有相似之处。根据敦煌出土纸制漏版的作品可知,在佛教寺院中这种技术曾经十分流行。敦煌出土的纸制漏版作品是,在纸上的头大耳长的佛像排列成行,端坐于莲座之上。还有印在纸上、缣帛上以及粉过的泥墙上的漏印成品,这些图像在今天依然可见。今天的丝网印刷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刺孔漏印为丝网印刷的发明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凸版印花的花版花纹图案呈现阳文凸起状,并不镂空。在印花时,在花版的凸纹线条上涂满颜料,然后将其在丝织物上捺印,花纹便在织物上显现出来。这种技术的特点是既能刻印出极细的花纹线条,也能刻印形成连续的纹样,并且能够多色套印。专家认为在秦汉时期凸版印花已经出现,其代表作品是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金银色印花纱”的图案,该作品是用定位纹版、主面纹版及小圆点纹版三套凸版依次套印而成的。在广州南越王墓于1983年出土了铜质印花凸版两件,其中一件呈扁薄板状,正面呈现与松树近似的花纹,有旋曲的火焰状花纹凸起,该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花纹形状与松树凸版纹相吻合的白色火焰纹丝织品。这充分说明,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多套色凸版印花技术。另外,可以得知当时这一多套色凸版印花技术被广泛应用,其证据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金银火焰印花纱的图案花纹,与上述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印花铜版上的花纹有相似之处。
可以将出现于春秋战国之后的织物印花(包括孔版漏印和凸版捺印)当做是印刷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后印刷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