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硬性手段,主要是指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实现的管理,这种管理以国家的暴力机器为后盾,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来贯彻实施。另一类是所谓的“软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思想道德、社会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来调控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当前社会的政治要求,因而成为社会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社会管理创新既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既要通过健全制度、法律,保障群众的社会权利来推进,也要通过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因此,加强和改进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广大民族地区占据国土面积的64.2%,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民族地区地域分布广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民族众多且交错杂居、民族关系复杂,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影响广泛,民族地区又多位于边疆地区,境外敌对分裂势力的渗透频繁。民族地区这些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构成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也昭示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艰巨性和夏杂性。受到生活的大环境和大气候的影响,民族地区群众思想呈现出民族性与宗教性色彩浓厚、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滞后性与现代性交织并存的特点,出现了部分成员民族意识有所强化、负面思想传播蔓延较快等趋势。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群众思想上的这些问题有其客观的产生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与当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滞后性有关。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离各族群众的期待、离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认识不足、理念滞后、内容陈旧、方法单一、队伍不强等问题,导致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并成为诱发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民族团结和危害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命题的提出,标志着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步人制度化、理性化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和内容。其中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国家产生于社会,来源于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作为支撑,很难想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实现。正是因为如此,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一字之差的新提法也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另外一大亮点。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社会管理创新再到社会治理,充分体现了党的社会管理思想的一脉相承,体现了党对社会管理规律认识的深入和升华。而无论是社会管理创新还是社会治理其所指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发育的现实境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成员思想的多元化、社会利益诉求的差异化、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多发化。面对如此多样化的中国社会,很显然,只依靠单一的手段方法、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社会治理的预期效果的。换言之,无论社会管理创新还是社会治理都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手段、多元化的力量来推进。实际上,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社会治理本身都具有主体多元性、客体多变性、手段多样性、目标多重性的特征。
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硬性手段,主要是指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实现的管理,这种管理以国家的暴力机器为后盾,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强制力来贯彻实施。另一类是所谓的“软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思想道德、社会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来调控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体现当前社会的政治要求,因而成为社会软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①社会管理创新既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既要通过健全制度、法律,保障群众的社会权利来推进,也要通过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因此,加强和改进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广大民族地区占据国土面积的64.2%,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民族地区地域分布广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民族众多且交错杂居、民族关系复杂,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影响广泛,民族地区又多位于边疆地区,境外敌对分裂势力的渗透频繁。民族地区这些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殊性构成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也昭示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艰巨性和夏杂性。受到生活的大环境和大气候的影响,民族地区群众思想呈现出民族性与宗教性色彩浓厚、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滞后性与现代性交织并存的特点,出现了部分成员民族意识有所强化、负面思想传播蔓延较快等趋势。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群众思想上的这些问题有其客观的产生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与当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滞后性有关。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离各族群众的期待、离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认识不足、理念滞后、内容陈旧、方法单一、队伍不强等问题,导致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并成为诱发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破坏民族团结和危害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杨双,男,汉族,生于1964年,重庆丰都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重庆市政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多篇成果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奖重庆市高校教学成果奖。在《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6部,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立国,男,汉族,生于1982年,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在读)。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讲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编、参编专著、教材3部,多篇成果获得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
序
前言
第一章 社会管理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辩证关系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社会管理创新和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群众思想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第三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第四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型
第五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优化
第六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要求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第七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要求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八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
第二节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第九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第一节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路径
第十章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
第一节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新要求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全国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的大局。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样,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新的形势下,影响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新的复杂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更多问题并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一、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成绩
近些年,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大力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措施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并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
(一)社会管理的领导组织体系逐步健全,多元化参与格局初见雏形
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序开展,云南等省份的乡镇和城市社区分别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有效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综治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在乡镇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在建制村设立警务室、治保室、调解室、巡防队。吉林省延吉市在全市社区和村屯都建立了综治信访站、群众工作站、民生服务站,自上而下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结构。同时,各民族地区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还注重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宣传,建立社会动员机制,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有的地区还利用市长信箱、政府热线等渠道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民族地区各级社会管理创新领导机构还通过大下访、大调研等形式,深入摸排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方案和实施意见等,普遍将改善民生、构建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控制化解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等作为重点,强化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责任。总体来看,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初步构建,上下统一、权责清晰、目标明确、覆盖城乡和驻地的社会管理创新网络基本成形,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把发展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群众民生问题显著改善
解决民生问题是民族地区群众期待和关注的重点,只有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才是实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例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州工业增加值完成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工业增加绝对数从2009年的13位上升到2010年的11位,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该州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46.9万人次,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补助7.57亿元、农村“五保户”生活费2630.7万元,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6万人次、救助资金3909万元;新开工建设城镇廉租房、公租房28070套,改造农村危房27850户;新解决8.1万人脱贫问题。①吉林省延吉市则通过加大民生问题投入力度,将每年新增财力的700/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先后重点实施了“就业工程”“医疗卫生工程”“社会救助工程”等社会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城建、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多项惠民利民工程,累计改造城市棚户区300多万平方米,完成39所学校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切实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族地区群众的民生得到改善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有基础、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