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语言学(2009年第2期·总第13期)》的研究论文主要源于2009年5月ls日至16日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国内外学者围绕话语对中国国家身份及形象的建构,话语在管理、教育、新闻、旅游等中国社会领域中的建构作用,话语在全球化等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及话语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意识形态分析、话语(语篇)研究的跨学科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基于由英国Leverhulme Trust资助、由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共同主持的“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在过去三年中密切关注话语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探讨话语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该项目的部分成果在会议上做了报告。本刊经匿名评审,从“当代中国新话语”会议论文中挑选了部分予以刊登,以期推动社会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基于本土社会情境的话语分析方面的探索。
论文
批评性语篇分析在中国:借鉴与发展
何谓“批评性语篇分析(CDA)”以及“批评”的跨文化理解?
中国语篇研究新问题:语言、空间和地域
语篇与危机沟通:石首事件的启示
权力话语的语篇建构——以《中国日报》社论为例
缺失的英雄:英国电视片中的中国历史形象
认同与互动——汉语自然会话中的个体认同
半机构性话语中的他人修正——以汉语电视访谈为例
形象修复策略的公关性——影星莎朗·斯通的形象修复话语分析
农民工的语篇建构:认知隐语视角
课堂话语中的职业认同:批评性语篇分析视角
从先秦与晚清文本看女性身份的话语变迁
——种谱系学的跨文化分析
“情感口述”中的当代女性身份
书评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述介
《教师知识与课程话语一外语教学的批判话语研究》述介
后记
致谢
对CDA在中国应用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CDA在中国的研究课题。理论方面,包括对“语篇”的再认识、对“批评”概念的中西文化对比、以及CDA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包括从跨学科角度探索语篇与权力、语篇与社会辩证关系等问题。实践方面,应该涉及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语篇与媒体、语篇与管理、语篇与教育、语篇与旅游、语篇与商务活动等等,重点研究语篇在这些领域中的参与、再现、构建作用。这些研究课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新的研究方向,具有“指向性”,但在下面的讨论中仍结合现有的一些研究加以释义。
关于对“语篇”的再认识,一方面可以从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的角度研究关于语篇的不同认识,以及围绕语篇这个概念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之争,进而探讨语言思想(language ideology)的问题。在对语篇这一概念进行“概念史”研究时,可以从翻译的视角探讨“语篇”这一概念的翻译问题,如英语“discourse”为什么翻译成“话语”、“语篇”、“篇章”?这些翻译体现着什么语言思想?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语篇研究的角度探索语篇的真正内涵,如把语篇视为社会实践的形式,既包括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书面的和口头的语言,也包括运用语言的方式以及制约选择语言方式的规约。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交流对象、所在场合以及各自依托的机构在选择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体裁、模式来传递信息、参与活动、构建身份、再现事实,所有这些构成语篇的实质性内容。在这方面,田海龙(2009a)从英语discourse的概念出发讨论其不同的汉语译文,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语篇、语言、篇章、文本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