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是一部系统反映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战略的学术著作。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综述了黄淮海平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主要自然资源要素——地质地貌、河流水系、气候以及土壤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变迁;研究了黄淮海地区土地利用的起源和土地利用发展史,特别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会战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历年粮食生产以及耕地动态,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了近20年黄淮海平原林业、水资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对农业土地利用、人地关系的影响;系统阐述了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和整治途径,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的潜力,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战略对策;简要论述了河北省曲周县土地整治的思路和初步实践。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对黄淮海平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整治和区域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可供相关领域科教人员研究和教学参考。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特点,使其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科技攻关研究和农业开发,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其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棉油肉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作者从事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研究与实践30年,经历了从综合治理、综合发展到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不同阶段,对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及其控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本书是作者对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长期学习和研究观点的集成,也是对黄淮海平原科技攻关40周年的纪念。
本书论述了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及演变,力求对黄淮海平原的土地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黄淮海平原不是简单的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的平原联合体,它是由地质构造、环境变迁的整体性所决定的,黄河南北袭夺,泛滥游荡,使平原连接成一个整体。本书研究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起源以及历史演变的规律,力图弥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黄淮海平原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区域,土地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土地利用面临巨大的挑战。本书重点研究经过综合治理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包括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重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仅靠农业内部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土地利用的全局优化才能缓解。面对人口高峰下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态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未来“成熟型”土地利用系统,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升土地的功能和质量,改善土地利用环境,这也正是土地整治的科学定义和内涵。
本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引言,阐述作者对土地、土地利用等概念的认识,介绍20世纪中叶以来黄淮海平原的研究与开发实践,并对黄淮海平原的范围进行界定。第1章,介绍黄淮海平原的形成与自然资源的特点,论述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起源及其历史变迁。第2章,介绍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人、地关系。第3章,研究黄淮海平原历年粮食生产以及耕地动态,提出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的关键问题。第4~8章,分别研究分析黄淮海平原林业、水资源、城市建设、交通、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对农业土地利用、人地关系的影响。
郝晋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项,专利l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7)、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999)、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5)、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9)等荣誉,获周光召基金会首届“农业科学奖”(2008)。
0 引言
0.1 土地与土地利用
0.1.1 土地
0.1.2 土地利用
0.1.3 土地利用演化的阶段性
0.2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治理与开发
0.2.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黄淮海平原
0.2.2 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综合发展研究
0.2.3 新世纪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0.3 研究范围与资料来源
0.3.1 研究范围
0.3.2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第1章 黄淮海平原及其土地利用历史变迁
1.1 黄淮海平原的地质构造
1.1.1 早一中三叠世盆地
1.1.2 晚三叠世盆地
1.1.3 早一中侏罗世盆地
1.1.4 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盆地
1.1.5 晚白垩世盆地
1.2 黄淮海平原的河流水系及其变迁
1.2.1 河流水系
1.2.2 水系的变迁
1.3 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形成与特征
1.3.1 地貌格局特征
1.3.2 地貌发展演化
1.3.3 黄淮海平原及其边缘区的地貌类型
1.4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
1.4.1 全新世气候分期
1.4.2 全新世气候波动与环境变迁
1.5 黄淮海平原的土壤与植被
1.5.1 植被及其演变
1.5.2 土壤类型
1.6 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起源
1.6.1 史前人类活动的分布
1.6.2 土地利用起源
1.7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的历史变迁
1.7.1 土地利用起步——史前新石器时代
1.7.2 土地垦殖向平原拓展时期——夏、商、周
1.7.3 城市兴起与土地垦殖加速期——春秋战国时期
1.7.4 平原开发高潮期——秦、两汉
1.7.5 动荡兴衰时期——魏晋南北朝
1.7.6 隋唐宋元时代——农业不断发展,但落后于江南
1.7.7 明清时代——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作了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与人地关系
2.1 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
2.1.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1.2 土地利用的演变
2.2 黄淮海平原的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
2.2.1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现状
2.2.2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演变
2.3 黄淮海平原的人口
2.3.1 人口现状
2.3.2 人口动态变化
2.4 萤淮海平原的人地关系
2.4.1 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概述
2.4.2 近代人地关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淮海平原耕地与粮食生产
3.1 黄淮海平原耕地与粮食生产
3.1.1 粮食生产形势
3.1.2 耕地资源
3.1.3 耕地变化
3.1.4 耕地变化驱动因素
3.2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3.2.1 耕地变化限制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3.2.2 处于领先的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难度增大
3.2.3 较低的比较效益驱动农业结构调整
……
第4章 黄淮海平原林业与土地利用
第5章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与土地利用
第6章 黄淮海平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7章 黄淮海平原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8章 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现状与新农村建设
第9章 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后记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黄河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产物。第三纪构造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中,随着河流的溯源侵蚀袭夺,各河段渐渐连通,形成黄河河道的框架。从早更新世(180万年前)开始,经历中更新世(100万年前-10万年前),无论是否受到地质回旋的影响,外流是否中断,晚更新世(10万年前-1万年前)已经形成了奔腾人海的外流型大河,黄河现代水系格局形成。晚更新世以及全新世则是黄河对黄淮海平原全面塑造的时期(左东启,2001)。
中生代形成的华北断陷盆地,处于太行山山地与山东山地之间。进入新生代断陷盆地活动加剧,持续沉降,接受沉积物。并随着海水进退,间或被海水浸泡,形成所谓的“华北古海湾”,成为周边水系以及早期黄河河流的归宿。这些水系携带的泥沙,使断陷盆地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物,并连成一片,形成南北纵向的黄淮海平原的雏形。
当黄河切穿三门湖进入平原,由于诸多原因,黄河在平原频繁改道、决口,纵横泛滥。第一,由于山东山地的阻挡,河流不能直接向东人海,只能向北或向南绕道寻途人海。第二,平原沉积的巨厚第四纪散松沉积物,基础松散软弱,直接或间接地增加黄河的活动性,水系间没有坚硬的分水岭,更加助长了黄河的游荡性。第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巨量的泥沙,进入平原后,水流变缓,泥沙俱下,淤积河道,造成河道频繁决口、改道。而废旧河道纵横交错,丛林、芦苇、草甸相结合,进一步阻挡河流的正常运行,使黄河流速变慢,沉积加快,河道淤塞更加严重,更加剧了河流的改道(冯寅,1982)。第四,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平原海陆的变迁,河流时进时退,第四纪期间数度遭到海水入侵,最大的一次海侵发生在中全新世(距今约8500-5500年),西界达通县-任丘-献县-聊城-位山一带。最近的一次海侵出现于中全新世末至晚全新世(距今5000-3500年),即发生在夏代之前,而结束于商代早期,但范围较小。西界大致达宁河-天津-沧州-乐陵-广饶一线附近。海水入侵是黄河河道难以固定的原因之一(戴英生,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