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3年美国黑船叩响紧闭的国门,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读日本,想中国
我将全部文章仔细修改一遍之后,决定暂时告别日本近代史。我把书架上和堆放在地板上的有关书籍全部装进纸箱子,却犹豫是否把它们贬谪到地下室去。这是一个冬日的上午。连续数日的雾霾之后,北京天气出奇的好,清亮的蓝天上竟然有片片白云,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历历在目,玉泉山上的佛塔也清晰可见。温暖的阳光投射到地板上,光束中有无数的颗粒在飞舞。我心中既有轻松的喜悦,也有些许告别的惆怅。
2016年8月1日,我来到东京,开始了四个月的访问学者生涯。我挂单在庆应大学,住处距离校园很近。当天傍晚,我走进这所闻名已久的大学,徘徊在创始人福泽谕吉的雕像前,思绪万千。这个人一生没有涉足官场,却以自己的思想引领日本走向近代文明。作为远东之东的岛国,日本从被迫打开国门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多少风云人物活跃在这段历史中,壮怀激烈、成败兴亡,难道不值得追寻吗?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决定寻找这个国家近代发展的轨迹。我阅读历史书,外出游览也有意去探寻斑斑史迹。每有兴会,就把那些可感之人、可述之事记录下来。我在界面网站开了一个专栏扶桑读史,大致每周发表一篇。这些文章获得了读者的共鸣,既然吾道不孤,我也就更加努力。2016年11月底回国后,我继续写扶桑读史专栏,直到 2017年11月中旬,完成最后一篇《明治之死:结束,还是开始》,才结束了一段奇特的阅读和写作体验。对于我来说,集中这么长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这是第一次。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完成了 60 篇文章(收入本书时删去1篇)。这些文章的历史跨度,从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整整60年时间。这不是巧合,而是我有意为之。不过,这些文章绝不是按年度选择的,所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我认为重要的。我想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反映日本告别旧体制、走向近代国家的过程。
一位不认识的朋友问道:读你写的这些文章,为什么感觉就像在写中国呢?我心中也常有类似的困惑。夜阑人静之际,我面对日本近代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追索其思想轨迹,
审视其进退选择,也时常陷入迷惘,为什么他们和中国人这么像呢?比如,那位森有礼,当年是日本思想启蒙运动的健将,后来却成为极力维护专制体制的国家主义者。再如,日本开国之后的爱国贼,以爱国者自居,对那些被他们认为是卖国的本国人士横刀相向,肆意砍杀。
其实,在 1853 年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与世隔绝,酣睡在太平梦中。正如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所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问题是,坚船利炮打破了停滞宁静的迷梦,东亚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同样的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阅读历史就像站在万仞高岗,俯瞰大江东去。虽然已经知道了结局,但是深入历史的具体情境中,看那些活跃其中的人物的思考行动,我仍然常常为他们扼腕叹息。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的最终走向,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念在行动,就像大江中涌动的浪花,相互撞击,时起时落,最终汇成巨流,澎湃激荡,奔向汪洋。对于中日两国来说,从被推入现代化巨流的那一刻起,它们的命运是共同的,就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尽管中日两国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迥乎不同,一个被动而顽固,一个主动而决绝,但是历史大脉络惊人的相似,因为它们要完成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向何处去这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并据此决定个人的选择。因此,不同国度出现许多相似人物、相似事件,并非没有缘由。
我在读日本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中国,因为中国至今仍然面对着一百多年前的命题。18531912 年,日本在 60 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也浓缩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至今未完成)。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反复,所以现在仍然可以在日本那60年里找到对应的问题。虽然历史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比如,19世纪90 年代,追赶西方国家初见成效之后,日本社会就开始出现了宣扬日本特色、维护国体的保守主义舆论。再如,在20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之后,日本出现了和平崛起与武力崛起的争论。虽然国家不同、时代各异,但是我常常为中日两国的相似性而惊叹,恍惚有时空错乱之感。
自从 19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现代化道路上竞走。追赶型国家里的知识分子,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衡量本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不断地提醒国家要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思想启蒙的重要任务。因为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的道路却有无数。多歧路,今安在?一个国家一旦踏上错误的道路,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日本,在 20世纪30年代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思想启蒙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只要一天不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知识分子就一天不能松懈。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出现了沾沾自喜、自骄骄人的舆论氛围。一些人士忙于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屑一顾。诚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所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这句话对于中国来说,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如果沉溺在已有的成就,不以比较分析的视野来衡量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得失进退,就难以清醒而深刻地认识现实中国。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以日本为鉴,可以知进退。
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是为序。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已出版《大碰撞》《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重启改革议程》《看中国》等作品。
《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重启改革议程》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2016年出版英文版;《看中国》2017年出版韩文版。
序言:读日本,想中国 // I
第一编 开
国
黑船惊醒太平梦 // 003
罗森:挤进大历史的小人物 // 023
为什么给侵略者树碑立像? // 028
哈里斯:瓦解日本锁国体制的美国人 // 032
新岛襄:日本第一个留学生的人生传奇 // 037
咸临丸:日本精神的象征 // 041
千岁丸:从中国带回来的教训 // 045
日本的爱国贼 // 049
伊藤博文:一个爱国愤青的醒悟之路 // 053
如欲世界认可日本,请自遵守此法始 // 057
井伊直弼:主张开放的政治家为什么以悲剧告终 // 061
坂本龙马:日本改革的设计者 // 065
佐久间象山: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日本人 // 070
德川庆喜:勇于退出历史舞台的政治家 // 080
没有宽容,改革就没有未来 // 085
西乡隆盛:一个失败的英雄 // 090
胜海舟的追问: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国家 // 113
第二编 维
新
福泽谕吉: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 125
福泽之问: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 144
影响日本近代史的两本中国书 // 148
明治迁都:世界历史上的成功范例 // 152
岩仓使团:求知识于世界 // 156
头发革命:国民头上卷起大旋风 // 168
米百俵精神:宁肯挨饿,也要搞教育 // 173
明治时代的国退民进 // 177
武士:一个统治阶层的消失 // 186
大久保利通:真正的东方俾斯麦 // 191
三岛通庸:威权主义体制下的能吏 // 196
江藤新平:日本的商鞅 // 202
板垣退助:近代日本的第一个恩人 // 207
涩泽荣一:宁做企业不做官 // 219
岩崎弥太郎:他与胡雪岩不一样 // 224
古河市兵卫:一位企业家的功与罪 // 229
丰田佐吉:从小木匠到大发明家 // 234
横井小楠:影响明治维新的改革思想家 // 238
中村正直:引入西方清流,涤荡国民心智 // 243
千叶卓三郎:一个为国家草拟宪法的小学教师 // 248
田口卯吉:重新书写历史 // 253
爱国贼耽搁了改正不平等条约的机会 // 257
1883 :学习德国好榜样 // 261
日本立宪:绝不重蹈土耳其的覆辙 // 265
第三编 暧昧明治梦
皇太子遇刺:一个法官的勇气和担当 // 273
民法之争:要法律,还是要传统? // 278
德育论战: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 283
中江兆民:预言日本帝国兴衰的思想家 // 289
内村鉴三:宁做与民众对立的国贼 // 295
大隈重信:还有比政治更伟大的事业 // 300
久米邦武:挑战国家意识形态的学者 // 305
田中正造:不应该被牺牲在工业进步的祭坛上 // 310
森有礼: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 // 315
加藤弘之:思想的变节者 // 326
福地源一郎:一个报人的复杂人生 // 332
山县有朋:军国主义理论的始作俑者 // 340
德富苏峰:一生被野心驱使 // 345
幸德秋水:这是一场暗黑的审判 // 356
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 361
1905 东京骚乱:大国崛起的梦游者 // 366
明治宪法的致命黑洞 // 371
明治之死:结束,还是开始? // 376
后记:这个世界会好吗? //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