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的教科研心理历程,对一线幼儿教师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课题、如何营造开放的课堂会有借鉴与启发;对一线老师如何面对幼儿园艺术教育有震撼和激励作用,让老师和家长真正懂得孩子绘画的意义何在。同时,本书还为学前教育专家提供了鲜活的研究资料,帮助研究教育的人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常态、教育水平、困惑和反思,更易引起一线幼儿园老师的内在共鸣。
《幼儿园课程资源丛书 绘画源于心灵的流淌:一位幼儿教师的教科研心理历程》:
从孩子的视角看过去
艺术应该是凌驾于技能之上的一种更靠近于心灵的东西,艺术更青睐于天性。虽然对绘画的艺术她有一己之见,但总是难以用雄辩的语言来表述。仿佛学生时代对奥数似懂非懂的解法,朦朦胧胧浮现在脑海,又不能明朗地跳出,但却在生活中时常露出端倪。
早春枯黄的草地开始泛绿,远远地看去一片绿。大约深谙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她带领“隆隆地开着火车”的孩子们远远地望那片绿。火车开到绿色的尽头,孩子们撒欢儿地去和各处的绿亲呢了。
“高老师,草是尖尖的。”
“老师,这草还刺手呢!”
“草是一根一根的,老师!”
“有的草是绿绿的,有的草还是黄黄的呢,你来看呀,高老师!”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带着发现的惊喜。
有多长时间没有闻见青草的味道了?她俯下身去用脸颊摩挲着微刺的青草,眼头的草地绿绿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嫩绿尖芽中夹携着还没有褪尽的枯黄。
教科书上却有明确的要求:让孩子练习画短线,学用短线来表现小草。为什么我们确信孩子笔下的小草就一定是短线呢?是练习短线在前还是表现小草在先?表现小草和练习短线是包容关系还是割裂关系?在意识深处很多人依然还是那个古板、教条、霸道、专制的李皮太太(见《长腿叔叔》)。
事情难以解释清楚的时候她就将自己回归成孩子:从孩子的视角望去;忆起曾经幼年的经验;用曾经幼年的耳朵去听;以曾经幼年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往往就这样有了新的转机和发现。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虽然很多人在论文中如此论述,可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像她一样有足够敏感的心发现,有足够真诚的目光来欣赏。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也有属于自己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短线表现的草地,有的稀疏、有的茂密、有的细密……有的还绽放着娇艳的小红花。”
“长线表现的草地,饱满而有韵律感。”
“波浪线表现的草地,有的浓密如盛夏的草坪、有的薄淡如初春的嫩芽。”
“长短线并用的草地,富有变化和新春气息。”
“小圆圈表现的草地,貌似一片一片泛绿的嫩芽儿。”
“大片大片涂色渲染的草地,阔气,氤氲出满面的新春绿意。”
世界仿佛仅仅朝她洞开了流光溢彩的大门,让她窥探到了别人不能想象的秘密或光景。别人仍旧是按部就班地讲解如何画短线、短线画在一起就成了草地。孩子原本待别人打开的感受美的心被这样的引导逐渐封闭,或许也有少许叛逆的心仍然畅游在自由世界里。她惊喜自己找到了具体可见的事实来表明自己头脑中那个一直模糊的念头。人们总是慨叹发现后的简单,但却不能理解这个发现的过程多么的不简单,它需要多少面对传统、面对过去的蜕变呐!
……